第359章 阿長與黃老帛書-《家父漢高祖》
第(2/3)頁
想起昨日阿父的交代,劉安還是小心翼翼的穿好了衣裳,沒有驚擾到阿父,一路走到了殿門口,這才停下了腳步。
“阿父?。。∥易呃玻。。?!”
“什么?!”
劉長猛地驚醒,瞬間跳起身來,警惕的做出了戰斗姿勢,殺氣騰騰,一手抓向了腰間的劍,看到周圍空蕩蕩的,劉長方才反應過來,而這個時候,劉安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劉長不由得罵道:“豎子!!你且等著?。?!”
劉長吃著飯,不由得問道:“卿怎么還不回來?她是準備住在娘家了嗎?”
“她才過去幾天啊...也讓姨母好好看看孫子啊...”
“好吧...雍娥呢?她為什么還在長樂宮?”
“她這懷了身孕,阿母要吩咐她一些事...也是怕你忍不??!”
“我怎么會忍不住呢...朕別的不敢說,就這定力....”
劉長再次吹噓著自己,劉長不負神槍手之名,雍娥剛剛入宮,便查出有了身孕,曹姝還記得某人大言不慚的發誓自己在巴蜀什么都沒有做,跟雍娥也止與禮,就等著成家后再有夫妻之實,曹姝居然相信了他的鬼話,沒想到,雍娥剛來長安不久就查出了三個月的身孕。
某厲王說的話,那真的是一點都不能信!
“大王的定力我是見識過的,雍娥剛來長安一個月,便查出三個月的身孕,足以能看出大王的定力!”
自知理虧的厲王,此刻對曹姝也是相當拘束,企圖用咧嘴傻笑的方式來蒙混過關。
曹姝卻搖著頭,“是陛下...我說順口了,總是以王相稱?!?
“哈哈哈,這沒什么,我也時不時稱寡人...習慣了就很難改口...不過,管他呢,寡人愛稱什么就稱什么,哪天來了興致,就是下令將皇帝的自稱改成乃公,誰又敢反對呢?”
曹姝忍不住笑了起來,隨即板著臉,嚴肅的說道:“陛下如今乃是大漢之主,不能再隨意言語,他們會當真的!”
“當真就當真,以后就下令,將陛下這個稱呼改成阿父...將朕改成乃公...哈哈哈~~~”
“那大臣們就要自殺了...您就能逼殺朝中一半以上的大臣,成為遠超桀紂的第一暴君...名垂青史,后人敬仰...”
夫妻倆斗了會嘴,劉長吃飽喝足之后,又跟曹姝“斗了會嘴”,然后心滿意足的離開了皇宮。
今日是要處理教化之事的。
叔孫通很早就在宣室殿外等著劉長前來。
叔孫通跟王陵差不多,依舊是到了古稀之年,別看劉長說的很隨意,其實這個年紀在大漢是很少的,全國大概都找不出多少人,到了這個年紀,你在大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皇帝見到你也得拜見,遇到皇帝的車都不用避讓,一頭撞上去,人家還得主動來扶你。
這種尊老風氣在大漢非常的濃郁,大漢以孝治國,以尊老為美德,這絕對不是戲言。
漢承秦制,可這一點卻是大漢與大秦最大的不同,雖然同樣是一個耕戰的古典jg主義帝國,可大漢多了些溫情。
大漢重孝子,尊老,甚至設立了普遍的社會福利機構,在大秦是看不到殘疾人的,因為殘疾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會被拋棄,大秦是一個斯巴達式的社會,對耕戰沒有用的都會被拋棄。
大漢不同,大漢有專門的機構來照顧這些人,從皇帝到地方,都會慰問孤寡,整個王朝都格外重視道德,甚至將道德放在才能之前,這是華夏上下唯一以道德標準來為國家選擇賢才的社會,帶著一種狂熱的溫情,哪怕這種溫情在后人看來有弄虛作假,嘩眾取寵的味道,可這是華夏所特屬的一種道德文化。
在所有文明里,似乎只有華夏文明的價值觀里帶著對老人的尊崇,帶著很強烈的道德觀念,普世價值,這種風氣形成大概是很早,可真正盛行是在大漢。
塑其骨,奠其風,大概就是如此了。
不過,仗著年紀大在大漢胡作非為的前提是,不要遇到劉長。
叔孫通這個年紀,可對劉長還是客客氣氣的,畢竟,這年紀在劉長眼里不但到斬殺線,甚至就剩下血絲了,帶著巨大的誘惑力。
叔孫通住著拐杖,若是沒有左右的弟子扶持著,估計這風都能將他吹倒。
看著他這般虛弱的樣子,劉長甚至都有些愧疚,自己讓這么年邁的老頭來給自己辦事,是不是有一點點的不妥????
叔孫通的身體狀態雖然很差,可精神卻很好。
“陛下?。?!”
他很是激動的拜見了劉長,劉長急忙回禮,親自扶持著他,走進了殿內,又幫著他坐了下來。
“陛下...又有六座縣學成立!!”
叔孫通不由得笑了起來,雖然牙齒都掉光了,可他的笑容卻不顯得丑陋,只是很慈祥,老頭笑呵呵的說起了自己近期內的成就,他在很久之前,就被劉長所忽悠,去做那百年教化之大計。
也就是縣有縣學,鄉有鄉學。
鄉學這件事,叔孫通覺得自己大概是見不到了,而縣學則是大有可為,這是基礎啟蒙教育學府,叔孫通在肩負起教化天下的使命之后,便大規模的召集儒家弟子們,號召他們一同來教化天下,完成古代圣人的遺愿,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
我大漢雖然武德充沛,但選擇文化取勝。
儒生們在教化這方面,總是有狂熱的追求,甚至在所有學派里,大概也沒有比他們更擅長做這個的了,無論他們在后世變成了什么樣子,在此刻,他們畢竟還是那個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學派啊....他們自帶一種使命感,能不顧生死,不顧最重視的名節,大漢的儒生們,做出了很多的成就,足以讓再往后的儒生們汗顏。
叔孫通自從開始負責這件事之后,他已經成功建立了七十多家縣學,其中有六家因為各種問題而沒能繼續下去,叔孫通雖然覺得遺憾,卻也沒有動搖他的決心,各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叔孫通將這些問題都記錄下來,并且有計劃的寫了一本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