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巫蠱之禍-《家父漢高祖》
第(1/3)頁
坐在車上,劉長把玩著手里的野豬牙。
“朕聽聞這東西可以做成號角,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劉長笑呵的詢問道。
呂祿還沒有回答呢,袁盎便開口說道∶“陛下既讀圣賢之書,應(yīng)知莫非命也,順受其正,陛下欲為正命者也,非正命者也”
劉長遲疑了許久,緩緩放下了手里的野豬牙。他沒有回答,清了清嗓子,問道“祿你覺得呢”呂祿“驚訝”的回過頭來,“啊陛下,臣正在專心駕車,您問的是什么”劉長不屑的看著他,隨即誠懇的望著袁盎,
“你說的對啊!朕的身邊就是缺少你這樣敢勸諫的大臣,朕一定將你的勸諫記住,你放心吧!”袁盎看到陛下這么好說話,也沒有繼續(xù)在這個問題上糾纏,點了點頭,便繼續(xù)看向了前方。
群賢和虛假的群賢用典是不一樣的,像真正的群賢用典,都是簡單明了,如武王吐肉,商湯放鳥,定三個法,抽水打魚,你一聽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能精準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通俗易懂,這多好啊,而虛假的群賢用典故,總是從字縫里去掏,你不但要會讀書,還能得背誦下來,而且這些典故可能會出自任何一個地方。
想要接上這些典故,你就得對典故的出處非常的熟悉,能背誦下來才能應(yīng)答。
故而這個時代的虛假的群賢們辯論,尋常人坐在一旁,那可真是什么都聽不懂,一般人也不配上去跟他們辯論,你連人家說什么都聽不懂,那你還辯論個什么呢?
而袁盎用的這個典故,當然就是出自《孟子》,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經(jīng)過了這么一遭,劉長都不怎么跟袁盎說話了。他跟呂祿聊的十分開心。
“那始皇帝當真是不如朕啊,他修建馳道,用了十余年,動用了多少人力方才完成,看看朕,朕只用了數(shù)年,征發(fā)的百姓也沒有多少,就辦成了他辦不成的事情”“那您為什么還要派人去看護他的皇陵,還為他修繕皇陵呢”
呂祿也是很奇怪,始皇帝的皇陵在很長時日里都是一片廢墟,項羽一把大火將地面建筑都燒了個干凈,剩下高大如山的封冢,而劉邦很不待見始皇帝,在大漢,反對暴秦是屬于政治正確,是不能例外的,誰敢說秦好,那就不要待在大漢了,去陪始皇帝吧。
漢朝對始皇帝的皇陵是完全無視的,沒有派人去看守,沒有拜祭,更沒有去修繕它….其實不只是在大漢,往后的時日里,始皇帝的評價也一直不高,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重啟肉刑的皇帝開國之后,設(shè)立帝王廟,有十八位君王,其中有劉邦和劉秀,甚至都有忽必烈,卻沒有始皇帝。
到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十全老人的時期,帝王廟里所供奉的皇帝已經(jīng)達到了一百八十八人,兩漢有名有姓的君王基本全部入選,連帶著三國時的漢昭烈帝也一同入選,就連大明的君王都基本上全部入選,他們連前朝君王都全部供奉了起來,還是沒有供奉始皇帝。…
而劉長在不久前,競派人去修繕了始皇陵上的地面建筑,又找到當初的秦國公室之人,讓他們?nèi)タ词鼗柿辏试S他們進行祭祀。
劉長的這番行為,讓群臣都有些看不懂。您作為皇帝,怎么能帶頭搞這種不正確的行為呢
劉長卻不甚在意,法家在這種時候不敢說話,他們身上那秦國余孽的刻印還沒有完全消失,在這種敏感的事情上,他們也不敢多說什么,儒家的反應(yīng)倒是很讓劉長意外,他本以為,以儒家對嘉政的痛恨程度,定然會全力反對。
可反對的只是儒家中的幾個派系,其余派系居然很支持劉長的這種行為,還認為給君王設(shè)立祭祀就是禮,哪怕這是一個暴君,那也是君王,當初周滅商,卻沒有斷絕商的祭祀,陛下的這種行為,不就是先王之賢舉嗎
可呂祿知道,自家陛下是從來不在意什么禮法的,他也不是很理解劉長的這個舉動。
劉長卻感慨道∶“先前時日里,聽聞廷尉抓住了一群賊,這些人是想要挖始皇帝的陵,被當?shù)氐耐らL所抓住的。”
“朕想,若是讓一個滅六國的大丈夫被小人所欺,那就是朕的失職了!”
“況且,這廝也挺厲害的,哈哈哈,受人恩澤,總不能讓他暴尸荒野吧?天下的那些小人都說朕是暴君,萬一將來大漢也跟商周秦那樣滅亡了,希望也會有人為朕重設(shè)祭祀,修繕皇陵吧!”呂祿大驚,急忙說道“陛下大漢的江山永固,千秋萬載,不可說這般不吉利的話啊”“哈哈哈,都是放屁”劉長肆意大笑。
而聽著如此“離經(jīng)叛道”的話,袁盎卻一句話都沒有說,這個人,平時不怎么愛說話,劉長口嗨幾句,他也完全不會理會,不像當初叔孫通安排的那些監(jiān)察禮儀的人,可劉長若是付諸于行動,那他就會全力勸阻了,至于給始皇帝修繕皇陵之類的事情,別看外面爭議很大,可劉長身邊卻沒有什么其他聲音。法家都不愿意開口,有人曾來求見袁盎,希望他以自己的身份來勸說劉長。
袁盎回答道∶“國家的興盛是因為百姓,當初秦國擁有那么多的軍隊,都不能阻止自己的滅亡,如今他已經(jīng)滅亡了,祭拜一個死去的人又能有什么呢?陛下行仁政,大漢懷黎民之心,縱然秦國的百萬軍隊再次出現(xiàn),也可以輕易擊潰他”
袁盎雖然跟欒布一個派,可他的學(xué)問主張似乎更偏向孟子。
不過,儒家這些年派系諸多,互相融合,也說不出誰像誰了都沾點彼此的東西,甚至是其他學(xué)派的東西,無法考證。
因為有馳道的緣故,劉長行路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很快,劉長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了梁國.
對劉長的到來,梁王是非常開心的,他一直都在想著這個弟弟,梁國距離長安最近,可他卻不能隨意串門。梁王也得知了劉長有了雙子的事情,很是遺憾的表示,為什么不將你的兒子都帶來呢?在宴席上,劉長坐在上位,打量著梁國的群臣。…
張偃就坐在群臣之中,整個人都脫去了原先的稚氣,安靜的坐在群臣之中,不急不慢的吃了一口熱茶。劉長是徹底對這些人失望了,梁國似乎是有種什么魔力,無論劉長派誰前來,都會被弄成黃老學(xué)派的忠實擁護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