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結果張成南一聽,高興的說:“啊,施華盛教授啊?他是我的老師呀,我是55年的海濱大學學生,當時我是在水利水電工程系念書,施華盛教授教過我們水利地質科學應用這門課。” “這都已經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沒想到他老人家還活著——呃,我的意思是,他老人家身體還好吧?” 然后他迅速合計了一下:“當時給我們上課的時候他就六十來歲了,如今怕不是高壽奔著90去啦?” 錢進高興的說道:“回頭我們要去拜訪老教授,他為人民做出了重要貢獻。” “有了這幅圖可太好了,不光是當下可以有的放矢針對性去打井,以后等有條件了,咱們海濱乃至全省全國應該都要重新普查地下水資源情況。” “我想,到時候這幅詳略圖就是咱們海濱地區地下水資源再次普查的指導圖!” 宋致遠聽后很高興,笑著說:“那就太好了。” “施老師說要注意這幾條水脈,”他用手指在圖上勾勒了幾下,“這些水脈深埋在地下,受季節降水影響相對較小。” “今年的干旱和地下水資源的欠缺,主要是受到去年冬天無降雪和今年上半年的降水少導致的。” “那么按照施老師的意思,這幾條水脈很可能依然富水。” “有這個可能。”國土資源部門的一位領導比劃了一下說,“這個地方我知道,以前是礦區,現在因為礦產開采結束被荒廢了。” “這導致附近沒有村鎮,也沒有人去了解附近地下水情況,如果真有合適的水脈進行開采,那就太好了……” “可以迅速打井給周邊公社使用!”張成南一拍桌子。 運輸部門的負責人說道:“這些地方三十公里范圍內有好幾個公社,如果真能出水,那么咱們就可以就地取水通過運水車送過去。” “這樣就不用從縣城運水了,距離縮短、效率增加,這對當地抗旱工作太有用了!” 錢進的臉上頓時露出笑容。 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搪瓷茶杯蓋叮當作響: “太好了,宋老師,你立了大功了,施老先生更是我們指揮部全體工作人員的恩人!” 好幾個領導湊在一起俯身仔細研究著圖紙,他們手指點著圖上標注的幾個富水區,又對照著墻上最新的旱情分布圖,思路瞬間清晰: “張局,咱們的打井隊呢?派出去啊,這邊有個富水區,這是以前地圖上從來沒有展現過的東西,試試能不能打出水來啊!” 錢進有些遺憾:“可惜深水井打井機還沒有緊急研究成功,否則咱們再有這張圖的搭配,可就太好了。” “絕對事半功倍的好。”其他領導露出笑容。 張成南更是眉飛色舞:“打井!看看這些地方的淺水井能不能出水!” “要是圍繞這些主要水脈,特別是圖上標注的富水區域,能給那些旱情最重、飲水最困難的公社和生產隊打出可以出水的井來,那我們工作壓力就小多了。” “這樣,周部長你聯系地方部隊,我們需要他們配合我們立刻成立‘打井突擊隊’!” “由我們水利局牽頭,各區縣抽調最好的打井工人、再搭配戰士們組成的勞力隊,再把能調動的鉆探設備全部集中起來,一定能有收獲!” “怎么樣,錢副指揮?” 錢進說道:“就這么辦,你來組織隊伍,我去給韓總指揮打電話做請示。” 頓時,海濱市的夜晚忙活起來。 旱情就是軍令。 軍令重于山! 當晚主要的領導們和相關干部不用睡覺了,熬夜加班。 指揮部里燈火通明。 張局長親自坐鎮,技術科骨干被連夜召集起來。 電話線通往各區縣水利站、地質隊甚至大型廠礦的基建科。 一份份調令發出:調集全市經驗最豐富的打井隊長、鉆探技師、熟練工人準備打硬仗。 然后市區內政治過硬、技術精湛的相關人員被從家里喊了過來。 這些人本來是在養精蓄銳。 錢進指望等過段時間有了深水井打井機,再把他們派上戰場。 現在不用深水井打井機了,淺水井恐怕也能打出水來。 那么市內已經有的機器可以派上用場。 與此同時,物資調配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倉庫里庫存的柴油被優先劃撥給了打井突擊隊。 本來以為沒什么用的鉆桿、鉆頭、套管、泥漿泵等所有打井必需的物資被清點、集中。 有些設備已經下鄉去打井或者清淤了,又被緊急調撥回來。 十幾輛準備換裝水罐去送水的解放大卡車被征用,專門負責運輸設備和人員。 當下的體制極其適合動員作戰。 短短一個晚上,一支擁有近兩百名工人和技術人員的“海濱市抗旱打井突擊隊”宣告成立! 這支突擊隊由市水利局高級工程師王工任技術總負責,匯集了全市各區縣共十二支打井隊精華力量,實力很強勁。 指揮部將那張珍貴的《海濱市地下水脈分布概略圖》復制了多份,張成南和王工帶領技術組連夜研究,結合最新的旱情報告,初步圈定了第一批二十個最急需、也最有成功把握的深井點位。 但是在這個氛圍火熱的突擊隊里,還有個嚴峻的現實擺在面前。 錢進在仔細檢查了市內能調集的所有打井設備后,暗地里一個勁搖頭。 國家前些年各方面都有問題,技術發展和設備保障工作問題尤其大。 看起來打井隊里機械不少,但大部分設備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家伙,屬于沖擊鉆或回轉鉆的淺井鉆機,設計打井深度普遍在三十米以內,甚至是十米以內…… 這些機器對付淺層潛水還行,但是圖紙上標注的很多水脈還是在五六十米甚至更深的地方,這樣機器根本不達標。 等到張成南那邊開會差不多了,錢進無奈的說: “各位同志,我剛才去看過了,我們現有的機器打到三十米就是極限了,再往下,鉆頭磨損嚴重,動力也不夠,卡鉆的風險極大啊!” 王工推了推眼鏡,卻是斗志昂揚。 主要是他們屬于抗旱組織的預備隊。 最近其他隊伍特別是街道和各工廠各機關單位組織的突擊隊都下鄉了,他們這些負責打井的技術人員卻賦閑在單位里,可沒少受到指指點點。 甚至連家里人都不理解。 平日里你們三吹六哨挺猛烈的,如今真有事了,你們怎么一個勁往窩里竄? 打井工作的技術員和工人們有苦難言。 他們一開始就去打井來著。 打出來的那不是水井,那是土洞子,他們甚至鉆出古墓來了,但就是鉆不出水來。 當時指揮部的意見就是,海濱地區確實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旱災,地下水枯竭。 這樣淺水井沒有用,那就不瞎折騰了,畢竟打井耗費的柴油多耗費的人力多而且還危險呢。 他們跟錢進意見一樣。 打井隊先休息,等深水井的打水機送到了,他們就得不眠不休的干了。 如今終于又有了表現機會,技術員們斗志高昂,一心請戰。 王工握著拳說道:“錢副指揮,設備是死的,人是活的!” “圖紙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知道哪里有水,這比盲目亂打強百倍!” “深度不夠,我們就想辦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