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錢進嘆了口氣:“這個不著急,以后的事以后再說,先做好眼下的事。” “眼下,這旱災是越來越厲害!” 現在海濱市遠離海岸線的內陸地區,比如安果縣,全縣土地就像一塊被放在爐火上反復炙烤的巨大土坯,炎熱從地上往外冒,空氣都被蒸騰的滾燙扭曲了。 很嚇人。 錢進在21世紀沒見過這么嚴重的旱情,如今也算是開了眼。 今年入夏雖然不能說是滴雨未落,可之前的零星雨點實在不起作用。 還好多管齊下,抗旱工作準備的早、開展的早,又全市上下一心開展工作。 這真是旱災無情人有情了。 山區積攢多少年的地下水脈開發出來,運水路四通八達,地質勘查隊步履不停,打井隊四處出擊,然后越來越多的滴灌水管送去農村。 就此,農村旱情嚴重但不至于重蹈覆轍讓農民過不下去。 尤其是隨著滴管下鄉,有些生產大隊的農田開始綠意盎然了。 七月中旬錢進從下馬坡轉而去北昌盛大隊,汽車從路上卷著干煙塵開過,他從車窗往外看,當地農田里是跟下馬坡大隊農田不一樣的大片綠色。 錢進到了大隊部,大隊長盛建功看見他激動的拿巴掌往腿上一個勁的拍: “哎呀,貴客臨門、貴客臨門!錢指揮是您來了呀,走走走,快跟我去地里瞅瞅……” “這次不請我進去喝杯茶水了?”錢進調侃他。 上次他帶服務隊的技術員來北昌盛生產大隊現場教學,盛建功一個勁招呼他先去辦公室喝茶水。 盛建功聞言咧嘴笑:“喝,該喝還得喝呀,哈哈,不過咱先去地頭上看看,看完了咱們回去使勁喝茶……” “喝什么茶?該招呼錢指揮喝酒呀。”會計興奮的說。 他們開著玩笑隨便找了一片地頭。 東邊地里的玉米已經快有人的膝蓋高了,西邊是蕎麥苗剛剛長出來沒多少。 風吹過,東邊綠色波浪搖曳,西邊也有點點綠色在枯黃土地里開花。 錢進去地里查看情況,連連點頭。 科學抗旱就是有道理。 這些采用了滴灌的農田,由于水分從根部持續緩慢供給,土壤深層保持了濕潤,莊稼吸收了水分頂住了高溫炙烤,長的相當精神。 再往四周遠眺,處處都有綠意在頑強的綻放。 錢進掐了掐玉米葉,有汁水滲出來:“行,長得不錯……” “說句實話吧,錢指揮,這不是不錯,是他媽太好了。”盛建功忍不住又拍起了大腿。 “要不是咱都知道怎么回事,要是你隨便找個外地人過來看,打死他也不信咱這里是經歷了二十年一遇的旱災啊!” “你瞅瞅這玉米苗,長的多好呀,長的多好呀,以前沒旱災的時候,也就這個樣吧?” 會計配合的說:“一點沒錯,我是研究過怎么回事了,就是這個滴灌技術厲害。” “它省水啊,把水專門供應給莊稼,然后它也省了尿素。往年這尿素得省著點用,一袋子尿素給兩畝地用,其實不太夠。” “結果今年把尿素跟水兌一起,一袋子尿素能給十來畝地用,而且苗吃肥料吃的慢、吃的均勻,長的可真好……” 錢進說道:“對,因為以往你們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來澆地,澆地后再撒上尿素這種氮肥,會導致嚴重的肥料浪費。” “將氮肥跟水兌一起,一點點的釋放給莊稼,莊稼對肥料利用率高,長的就是好。” 會計欽佩的說道:“錢指揮文化水平高,說的一點不錯。” “還不止是這個呢,我研究了,還有地里沒有野草爭水爭肥了。” 錢進笑道:“這大旱天反而幫了莊稼,要是沒滴灌,莊稼也活不成。” “就是這回事。”會計興奮的咧嘴笑,“野草可沒有滴灌來幫忙,它們冒個頭就被太陽給烤死了,哈哈!” 附近頂著太陽澆地的農民也聞聲而來。 錢進跟他們握手:“同志們辛苦啊,這大熱天的還得澆地。” “錢指揮,您才是辛苦啊,這大熱天您還得下鄉,您這樣的干部是這個!”一個黑漆漆的壯漢右手抓著他的手,左手豎起大拇指給左右看。 他還說:“以前都說干部們腐化了,有問題了,老百姓又要過苦日子了。” “我老四沒啥吊本事,去不了城里看看其他干部啥樣,反正我是看見你錢指揮了,你錢指揮是市里的大官,結果抗旱這活你是哪里苦去哪里、哪里需要人你去哪里。” “我別的不管,反正我是見到真能干事、真愿意給農民幫忙的干部了,我覺得咱國家以后絕對牛逼!有你們干部領路有俺農工階級努力,咱國家差不了,是不是?” 錢進拍他胳膊哈哈笑:“這位同志思想站的很高啊,你放心,國家以后就是差不了,一定會牛逼!” 他看看漢子曬破的皮,將自己的草帽遞上去:“還是得小心,別曬傷了。” “我們都是排班了,這滴水管不能歇著,一塊地一塊地的輪流來,等過兩個月、三個月進秋了,準能有好收成。”盛建功說道。 錢進問道:“滴管有幾套了?” “五套了。”會計興奮的說。 “夠用嗎?” “夠用,我們全大隊夠用,反正就是24小時輪流轉,人不歇滴灌設備也不歇,這樣一圈圈的轉,能給地里莊稼轉活了。” 大隊干部們滿臉欣喜。 對農民來說,錢也比不上莊稼豐收。 民以食為天。 有錢沒票買不到糧食,而莊稼豐收則注定會有糧食填肚子。 他們視察滴灌效果,更多的人聞訊而來: “領導,你這個滴灌真管用!這點點滴滴的,比嘩啦啦的大水還頂事!” “它省水啊,莊稼用了還長得精神!真叫人服氣,你本事老漢我服了!” 錢進還得去看其他使用了滴灌技術來給農田救命的生產大隊和生產隊。 效果很好。 他當初培訓的那支“滴灌技術服務隊”已經成了香餑餑,回到所屬公社后,被分到滴管的各生產隊爭相邀請去指導安裝。 滴灌水管所到之處,一片片瀕死的田地重新煥發出微弱的生機。 尤其是那些耐旱的蕎麥、谷子、綠豆之類,補種之后在滴灌水的滋潤下,發芽率極高。 不過這只是部分地區的良好情況。 絕大多數地區的農田里,種了玉米、種了耐旱農作物,可長勢不怎么樣。 原本該有人膝蓋高的玉米現在枯瘦矮小,多數綠葉是黃綠色的。 大片玉米地里全是殘株,它們頂多算是活著,全靠社員們省下喝到嘴里的水,拎著水桶一勺一勺的舀了澆給莊稼。 這也算是人力版的滴灌式精準灌溉了。 錢進和指揮部、指揮所的所有人,和農民們、支農的城市青年們現在已經拼盡全力了,總算保住了秋苗的活路。 可是保住活路沒有用。 必須得有雨水落下來,后續供水必須得跟得上,否則等到入秋玉米根本沒法結玉米棒子。 等到入冬,所有莊稼都得死! 這樣就是最差結果了,努力了、拼命了,結果還是絕收了。 錢進對這事也是愁。 他只是人,不是神仙,沒辦法降水,只能一個勁的催促國外的合作商,趕緊將采購的液壓式深水井打井機送到國內來。 就此,海濱市這座曾經依山傍海、風調雨順的城市,整體來說如今依然籠罩在這場覆蓋千里的旱影之下。 七月十二日午后,依然是晴空萬里,別說陰云了,連點風都沒有,空氣中那份凝滯不動的燥熱越來越重。 海濱市氣象站的觀測分析室里,工作人員陰沉著臉各自忙活。 風扇壞了,暫時沒人能修,因為城里的修理工都被派去鄉下了,他們要修抽水機、要修發電機、要修各種機動車,總之現在鄉下要修的機械極多。 于是每個人只能搖晃扇子來降溫。 觀測分析師主任郭有家是個老氣象工,他站在北墻凝視掛在墻上的天氣圖,手里蒲扇搖晃的飛起,卻只覺燥熱,一點都感受不到涼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