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超越文學范疇-《文豪1978》
第(1/3)頁
「您的最新小說《天朝》的思想和立場是什么?我在其中并沒有讀出穿破歷史宮鬧的力量,反而有一股為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腐臭味!」
屏幕上的提問一閃而過,但還是被林朝陽看在了眼里,言辭不可謂不犀利。
工作人員提醒后又覺得有些不妥,說道:「不回答也沒關系,我們聊下一個問題。」
「無妨。」林朝陽輕輕擺手,神色淡然。
沉吟片刻后,他的手指敲擊鍵盤,在屏幕上留下一段很長的話:
從作家的角度出發,每一個創作者都有著他的思想和立場,其能否與社會主流價值觀達成共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家在這個社會所受到的認可度。
《天朝》目前只發了兩卷,但若論總體思想傾向,那一定是批判性的。
但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我也在辯證的看待歷史。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封建制度有其糟粕,也有其輝煌如果只是一味的歌頌封建王朝的功德,自然是有失偏頗的,可全面否定封建王朝的一切,就是公平的嗎?
在強權和獨裁者的統治下,繁衍生息的民眾以及誕生于其中的文化和文明是否也要被全面否定呢?對此我個人是持保留意見的。
《天朝》之中有不少對李唐王朝的正面描寫,這一點我不否認,但這是基于歷史事實的。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虞俱豐實」、「九天間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盛唐華彩,絕不僅僅只屬于統治者,而應該屬于史書上每一筆被忽略和遺忘的升斗小民。
因有漢,故有「漢人」:因有唐,海外稱「唐人」。
狹隘的以「封建」二字來取代「文明」,切斷與封建王朝的一切聯系,是近代中國以來國人民族和文化自信匱乏的一大要因,正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我寫唐朝,有一個最要緊的目的就是:
要讓那些缺乏民族自尊和自信心的國人看到,中華民族曾經創造過這個星球上最輝煌的文明。
也許現在我們仍受困于泥淖之中,但我們應當有仰望星空、重塑輝煌的勇氣。
哪怕有一位讀者因為讀了《天朝》而產生這樣的信心,那便足矣。
數百字的回答在短短兩三分鐘之內揮就,毫無遲滯,不是林朝陽的才思敏捷,而是網友這一類的看法他早在多日前就已經了解到了。
對于外界的批評聲,林朝陽向來是不愿意輕易回應的。
但既然今天有人問到了,他也不介意回答。
他的這番回答并非是為自己開脫,而是直抒胸臆。
眼下《天朝》只發了兩卷,開唐以來,雖有政治斗爭不斷,但整個王朝的氣象卻是蒸蒸日上。
小說又是從大處著眼,王侯將相的筆墨既多且濃,產生這樣的印象也不奇怪。
一些讀者和評論家草率的將《天朝》的立意歸結為「為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在于未能通讀全篇,但這顯然不是全部。
因為即便是在前兩卷的字里行間,林朝陽也將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展露的徹底。
這些人在還沒有讀完小說的時候就旗幟鮮明的反對,顯然是將林朝陽當成了個活靶子,借以彰顯存在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