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為逝去的冤魂發聲-《文豪1978》
第(3/3)頁
阿德里安現在屬于好萊塢的三線影星,純純是靠著演技熬出來的。
其他如飾演蘭書的江珊,飾演拉貝助手韓湘琳的梁家輝,包括飾演朝香宮鳩彥的香川照之等日籍演員,在電影中的表現都非常亮眼。
謝靳拍的這一版《拉貝日記》,整體水準要比原版《拉貝日記》高了不少。
電影以約翰拉貝的視角觀察和記錄南京大屠殺,而非以約翰拉貝為絕對主角的處理方式,在上映之后也顯現出了比原版更加貼合中國觀眾的藝術感染力。
在7月25日大規模上映當天,《拉貝日記》幾乎占據了燕京、滬上、廣州、杭州等國內各大城市電影院的全部排片。
電影上映前的宣傳也帶動了觀眾們的觀影熱情,電影院里人頭傳動,所有的當天票都被一搶而空,上座率居高不下。
僅僅3天時間,《拉貝日記》便豪取近3000萬票房,打破了中國內地的多項影史記錄。
創紀錄的票房表現得益于電影的宣傳,但更重要的是觀眾口碑。
電影院里座無虛席,走廊里、進出口都站滿了人,很多人沒有買到票,寧愿花錢買「站票」,只為了看看《拉貝日記》。
這些觀眾們或坐或站,不發一聲,默默的看著電影,沒人在乎身旁的擁擠和渾濁的空氣,他們只顧著把眼晴牢牢的盯在銀幕上。
也不知從哪一刻起,銀幕上那微弱的光線映襯著底下的觀眾每個人眼中都是晶瑩的淚花。
最開始這還只是一少部分人默默的流淚,到后來終于有人抑制不住抽泣聲,哭聲一起,仿佛會傳染一般,整個放映廳里變成了眼淚的海洋。
電影上映前,幾位領導所擔心的血腥鏡頭會給觀眾帶來不適的問題在觀影過程中確有發生,但那只是少數情況。
畫面所帶來的不適在民族苦難、歷史屈辱面前實在算不了什么,反而更激發了觀眾們對日本鬼子的同仇敵氣。
「我這一輩子看過不少電影,從來沒流過淚,但看了《拉貝日記》我忍不住流淚了。
我老家就是南京的,我叔叔、嬸嬸、姑父、姑母25口人都死在了南京大屠殺當中!
小日本,我***!
有朝一日,一定要叫這些畜生血債血償!」
《拉貝日記》所引發的觀影熱潮也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在一場電影放映結束后《燕京日報》的記者攔住了年過花甲的老人。
老人用最樸素的語言說出了他的心里話,這無疑是對《拉貝日記》最高的褒獎。
當然,這段話在見報后被經過了一定的藝術加工。
「……首都電影院里擠滿了觀眾,哪怕是早場的放映也座無虛席。為了買電影票,很多觀眾甚至是提前兩個多小時早起排隊。
這些觀眾滿心期待的走進放映廳,又頂著通紅的眼晴走出來,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哀傷、悲憤。
一位年過花甲的觀眾在走出電影后動情的說,過去一百多年里中華民族受盡了屈辱,
現在我們終于站起來了,必須要樹立起民族自尊和自強意識,以史為鑒。」
觀眾的眼淚和好評,媒體的報道與稱贊,讓《拉貝日記》就像是一顆在人們頭頂引爆了的氫彈,震撼了所有人。
在這顆氫彈爆炸后的硝煙散去之時,所有人都經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重塑。
上映數天,《拉貝日記》引發了國內的觀影狂潮,其產生的轟動性效應絲毫不下于當年的《高山下的花環》。
為了這部電影傾注三年時間和心血的謝靳,也再次被媒體們捧上了神壇。
媒體們判斷謝靳最近幾年來拍攝的作品,《赤壁大戰》《鴉片戰爭》《拉貝日記》連續三部投資巨大的大片,都是既有史詩氣度,又極具觀賞性。
兼具藝術性和娛樂性的雙層追求,讓謝靳成為了中國影壇宗師一級的人物,遠遠將同時代的導演們甩在了身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