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當代小說藝術的絕唱-《文豪1978》
第(3/3)頁
專號搶不到,只能等人文社版單行本了。
當然了,也有那些不差錢的讀者,加價從別處收購,但這終究是少數情況。
至此,《天朝》終于以完整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六卷書,煌煌二百八十萬言,單就體量而言,《天朝》雄踞當代中國文壇的巔峰,但《天朝》的成功之處并不在于此。
它的成功在于林朝陽卓絕的努力、竭盡一切虔誠創作態度,更在于其非凡的藝術魅力《天朝》第六卷面世的第一個滿月,《燕京大學校刊》上出現了一篇名為《永遠的
天朝>》的文章。
文章的署名是燕大教授王永興,中國史學界的耆老宿儒,隋唐歷史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
「”..—當那天晚上讀完《天朝》的第一卷書之后,我知道朝陽他是能做到的,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他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啊!
在無邊的孤清和沉寂中苦苦的掙扎,他的鋼筆一筆一筆在書桌上爬了三年。
一朝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在他的筆下活了過來,穿越冷冰冰的千年史書,以更加鮮活的姿態來到了世人面前。
《天朝》的誕生是漫長的、艱難的、痛苦的,但這樣漫長、艱難和痛苦的道路,正是每一部偉大作品所必經的道路。」
王永興以樸實的筆觸回憶了林朝陽向他請教唐史學問的點滴,還談到了林朝陽在創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痛苦。
文章發表以后很快便在燕大的教職工和學子中間引發了極大的反響,大家都能想到,
像《天朝》這樣一部巨著的誕生必然是要付出絕大的努力的,但讀罷文章還是深受觸動。
大家敬佩于林朝陽兢兢業業的創作態度,更敬佩于他對文學的虔誠和謙卑。
《燕京大學校刊》與燕大前后誕生,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抗日救國、抗美援朝、
人道洪流、改革開放這份刊物見證了中國二十世紀以來的風云變幻。
近現代以來的許多名家大師都曾在《燕京大學校刊》上發表過文章和學術見解,因而《燕京大學校刊》的影響力絕不僅止于一份單純的校刊。
發表幾天之后,《永遠的
》很快就被燕京各大高校學子所競相閱讀,之后又引來了《燕京文學》的轉載,呈現到了廣大讀者的面前,并很快引起了更大的反響。
除了王永興這位《天朝》誕生的見證者,在《天朝》正式完結之后,國內文學界也迎來了一波對這部「蓋棺定論」式的評論潮。
國內知名「林吹」李拓如今遠在大洋彼岸,但這不妨礙他為《天朝》獻上贊美。
「..—在嚴肅文學日益衰落的今天,林朝陽在創作上的大膽嘗試和精益求精是文壇所少有的。
《天朝》的由來本是一句玩笑話,可他卻認真了,他完成了這件重活兒、大活兒、絕活兒,這其中的艱難和痛苦外人是嘗不到的。
我們所品嘗到的,是經由這些艱難、痛苦所釀造的美酒。
而釀酒的人,他當之無愧得到許多榮譽和贊美,理所當然的享譽海內外。
他以心血釀的這一壺酒如此醇厚、芬芳,醉了千萬人、億萬人,百年之后的中國文壇也必將留有余香。」
李拓的評論沒有技術,全是感情,不負「國內文壇第一林吹」之名。
在11月15發行的《收獲》正刊上,久未有文字面世的巴金先生也專門為《天朝》撰寫了評論文章。
巴金先生在文章中將《天朝》比作是中國當代叢林中最枝繁葉茂、葳生輝的參天大樹,更贊其是「當代藝術的絕唱」。
巴金先生是中國當代文壇的一座高峰,對《天朝》不吝贊美無疑又為這部戴上了一頂桂冠。
國內文學界的滔滔贊美,為《天朝》這部做出了最權威的注解。
《天朝》的完結伴隨著林朝陽獲得諾獎的輿論熱潮而炙手可熱,受到了文學界的盛贊,在林朝陽多年來的創作生涯當中這樣的現象并不算稀奇。
但這次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在于,擁有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持,文學界、文化界的聲浪變得出奇的一致。
這些聲音呼應了過去多少年來的那些贊美,將林朝陽捧上了高臺。
從今以后,他的名字將超越「當代作家」的范疇與那些閃耀文學史的明星一同高懸在文學的星空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