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立局-《魔臨》
第(1/3)頁
“聽說主上在軍禮設置了幾個摸金校尉?”
薛三一邊磨著匕首一邊對坐在其身側的梁程說道,
“還真是主上的惡趣味啊。”
梁程坐在那里,沒說話。
薛三將匕首送到自己唇下輕輕拍了拍,
道:
“你說,折騰來折騰去,這么多大軍,這么多民夫,鏖戰了這么久,消耗了海量的人力物力,就換來一座鎮南關,值得么?”
名義上,其實還有一座上谷郡,但上谷郡在楚人手里時,就以貧瘠而著稱,又經歷了楚軍犁地隨后燕軍再犁了一遍,早就沒什么油水兒了。
最重要的是,這種軍事前線地盤,怎么可能會用心去發展它的民生?吃飽了撐的。
晉東之地那兒,就有大把大把荒蕪之地需要重新開墾,太多的城池和官道需要重修了,可沒功夫把銀子丟到上谷郡去造。
上谷郡,其實也就是雙方再度劃開出來的一個戰場,誰拿住了鎮南關,上谷郡大概就是誰的,昔日司徒雷鎮守鎮南關時,基本上是和楚人對上谷郡對半分的態勢。
再者,上谷郡往南就是渭河,可謂又是一道不算很天塹的天塹,這種地緣上的獨特性使得上谷郡這片廣袤且平坦的土地,太過適合于戰場使用,因為無險可守。
梁程搖搖頭,道:
“賬,不是這么算的,乍一看,覺得這次的收獲似乎只有這一點點,但首先要看三點。
第一點,在伐楚之前,年堯據守鎮南關,楚人更是將堡寨修建到了鎮南關以北很遠的地方,近乎連成一片。
驅逐野人之后,靖南王為何要一直留在奉新城內?
你當他是喜歡奉新城的那種殘破風景么?
無非是他本人在那里,可以震懾鎮南關那一片的楚軍,讓他們不敢北上冒進罷了。
伐楚之前,
其實是楚人占據著主攻的位置,而燕國則是主守。
楚人的勢力,早就擴散到晉東了,像是探進晉東區域的一把尖刀。
說句不好聽的,若是伐楚沒成功或者局面僵滯下去,等到燕軍主力退去亦或者靖南王本人離開了奉新城,一旦楚人要北伐,其第一批要圍攻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奉新城,另一處就是咱們的雪海關。
你看見的,是我們只打下了一個上谷郡,但實則,還得加上大半個晉東。
鎮南關在楚人手里,我們就必須集結十萬兵馬對峙著,而且這十萬兵馬還得是精銳,這,還是只能勉強應付楚人可能會發動的北伐第一波攻勢;
后方,自穎都起,其實都得做好第二道防線的準備。
無形之中,起碼得有二十萬大軍得為這鎮南關做著策應。
而鎮南關在我們手里后,一座雄關,丟兩萬兵就足矣了,另外再以一片小寨外加探馬做呼應,這道防線,也就算是立起來了。
這對于邊防壓力而言,是極大的降低。
另外,
鎮南關在我手,楚國就相當于歷史上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宋朝。
這第二點嘛,大軍入楚,其實就算是不打仗,光是行軍,所謂兵過如匪,對楚地本就是一種戰爭潛力上的消耗,再加上楚軍精銳在這場戰役中也是損失不少,皇都也被燒了,楚人,是元氣大傷了。
十年之內,除非燕地有巨變,否則楚人根本就無力發動什么北伐。
另外,整個三晉之地的防務,也因為雪海關、鎮南關、南門關三關入手,等于是對外門戶全閉,失去了外部干預后,晉人就算是想鬧騰,想復國什么的,也難以翻出大浪,這三晉之地,就像是肉爛在了鍋里。
原本要拼命守住防止別人搶走的一塊地,現在則成了燕人的后花園。
第三嘛,
就是對于咱們自己而言,
主上憑借這次伐楚之功,不出意外的話,封侯是必然的。
晉東之地,將落入咱們的手里,也就是說,這么大一塊地方,以后會成為咱們的真正基本盤。
原本的雪海軍各鎮,加上公孫志和宮望兩部,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都能夠靠吸引流民招納人口來征兵。
眼下人口少是少,但不要緊,地盤在這兒,好生規劃經營一下,未來還是可期的。
畢竟,晉東的殘破是因為戰亂連年,但實則晉東的氣候地理條件,是比北封郡要好得多的。
大體上,攻守異位了已經。
其實,燕國更想打的是乾國,因為打乾國油水才足,但問題就在于,你先打乾國,楚人必然會出兵北上,而你先打楚國,乾人很可能就摸魚,就比如這次。
先削楚國一頓,接下來,再對付乾國時,楚國就無力鬧騰了。
哦,對了,
你手下人,也可以再擴招了,再去找四娘要衣服圖樣,給做出幾百套飛魚服出來,主上喜歡這個調調。”
“嘿嘿,看不出來啊,僵尸,你居然也留意這個了?”
薛三不由感慨,不知不覺間,大家都改變了不少。
“主上前日與我說過,意思是打算等仗打完了后,改良一下我軍甲胄的樣式,依舊是以黑色為主基調,但細節上,可以追求更精致一些。
另外,甲胄和兵器上,可以加上類似族徽一樣的標記。”
薛三問道;“打算用什么做族徽?”
族徽,是個很普遍的產物,也是一種傳承和標志物。
先前和楚軍交戰時,各家貴族私兵的甲胄和兵器上,其實都有他們各自的族徽,就是大燕,以前門閥當世時,各家部曲的甲胄也有著各家門閥的標志。
梁程微微蹙眉,
道;
“主上的意思是,想用雙頭鷹?”
“唔……”
薛三用匕首刮了刮下顎的胡茬,
道:
“會不會太明顯了一些?”
梁程則道:“問題就在于,咱們似乎已經有了可以明顯一點的底氣了。”
“還早啊,開府建牙還沒成呢。”薛三對著匕首邊緣吹了吹氣,“起碼得等到封賞下來,封疆也下來,然后兵馬整備好了。”
“還得起高爐,這是你的活兒,可以先忙起來了,入冬了反正,等第一批新甲胄兵器出來,怎么說封賞也應該下來了才是。”
“也對。”薛三又道:“但這個得咱們這些人聚集起來重新合計一下,劃分幾個片區,不說搞什么趨于均衡發展了,但總得有個大規劃。”
“嗯。”
地盤大了,不再是以前僅限于雪海關一地的時候了,所需要全盤考慮的事務,自然也就更多。
在建設初期能將規劃做好的話,總比以后出了問題臨時再改要便宜得多得多。
“但真的要雙頭鷹么?我感覺沒有新意啊。”薛三說道。
“那用什么,用龍?”
“別,還不至于,還不至于。”
用雙頭鷹,至多被有心人說平野伯欲壑難填云云,而自己這邊也能解釋是為大燕警惕四方威脅。
恰好北面是雪原,南面是楚國么,正點題。
但你要是用龍做族徽,
好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