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郭嘉神色凝重地說道:“陛下,臣以為讓溫公從揚州調兵前來馳援,并不妥當。” “且不談溫公一旦離開揚州,之前打下來的所有城池都將丟失,便是大軍如何過來都是個問題。” “從徐州到鄴城必須要經過青州或者兗州兩地,兗州是曹操的地盤,青州有袁譚重兵把守,皆不能通行。” 上次張遼之所以可以率兵從青州過境,是因為有太史慈在北海起兵,吸引了袁譚的兵力。 如今想要故技重施,怕是行不通了。 “奉孝所言甚是。”賈詡亦點了點頭,給出了自己的提議:“陛下,眼下許攸不是在曹操那邊當內應么?臣以為可以讓許攸游說曹操出兵青州,或者讓溫公借道兗州。” “幽州已經是袁紹的囊中之物,若轉身回來奪取鄴城,曹操將會直面袁紹的威脅。” “唇亡齒寒的道理他不會不懂。” 雖然曹操假立天子,罪無可赦,但在對抗袁紹這個大敵上面,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因而未嘗不能聯手。 劉協緩緩搖頭道:“讓曹操出兵是不太可能的,他一旦出兵助朕,等同于承認自己許縣的天子是假的。” “讓他借道放溫公的大軍前來倒是可以……但這樣做的危險很大,溫公的大軍一旦進入,我們就處于被袁紹、曹操兩面包夾的境地,再無援手。” “朕覺得不能讓溫公率兵馳援。” 看了那么多兵書和戰役詳錄,劉協早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剛剛穿越、什么都不懂的愚蠢大學生了。 如今的他頗有戰略眼光和分析局勢的能力,加上后世的知識和記憶,雖然比不上賈詡他們,但也絕對不能小覷。 賈詡、郭嘉聞言紛紛陷入沉思。 曹操不出兵,呂布也無法越過兗州和青州神兵天降。 那最佳的選擇便是逃離鄴城。 可鄴城一個插在冀州的釘子,只要有鄴城在,袁紹就很難占據冀州全境。 一旦讓袁紹拿下鄴城,他就擁有了整整四州之地,天下之大,再無人能抵擋他的兵鋒。 賈詡沉思許久,忽然眼前一亮,說道:“陛下,臣有一計謀!” 劉協和郭嘉聞言,雙雙目光灼灼的看著他。 賈詡說道:“陛下,既然曹操礙于假立天子的名聲不會出兵相助,溫公的兵馬也無法調動,陛下不如下一封圣旨,命涼州的馬騰、韓遂出兵?” “此二人雄踞涼州、關中,坐擁十數萬大軍,兵鋒強盛至極,卻彼此不和,連年交戰不休。” “陛下若向馬騰和韓遂陳述利害關系,許于高官厚祿,他們即便不肯歸順,卻未必不會出兵攻打袁紹。” 馬騰和韓遂,都不想頂著反賊的名號。 歷史上曹操一招安,兩人就歸順了,且各自送兒子去許縣作為人質。 如今劉協的勢力雖然遠遠比不上歷史上的曹操,但卻占據了天子大義,能夠讓他們名正言順的從反賊搖身一變成為漢臣。 更何況,馬騰和韓遂未必就不覬覦并州。 若是他們出兵,甚至僅僅只有一方打著勤王的名義進攻并州,袁紹肯定不能忽視,定要調兵抵擋。 屆時,鄴城面對的壓力將會大大減少,擁有了喘息之機。 劉協在心中分析過后,覺得賈詡的提議可行,于是點頭道:“那便依文和所言,下旨命讓馬騰和韓遂發兵并州。” 有棗沒棗打兩桿。 反正現在也沒什么更好的辦法。 就算馬騰和韓遂不愿與袁紹為敵,大不了他就帶著鄴城這兩萬人馬離開冀州,與呂布前后攻占青州。 但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劉協還是不愿用鄴城換一個青州。 將此事定下,賈詡和郭嘉就告退了。 劉協擬了兩封圣旨,命人送去馬騰和韓遂。 隨后又擬了一封圣旨送去許縣。 這封圣旨的大致意思,就是讓曹操將伏完、楊彪、伏皇后三人送來鄴城。 若曹操腦袋發昏,果真遵旨行事,那就是天大的好事。 若曹操震怒,為確保漢獻帝的正統身份,為確保自身的名聲,下令誅殺背叛漢獻帝的楊彪、伏完,甚至是伏皇后,那也是劉協所期望。 楊彪和伏完相繼對劉協表忠心,這封圣旨就是陽謀,只要送到許縣,曹操無論如何都必須得做出一個抉擇。 不是他裝聾作啞就能躲過去的。 “死吧,最好連伏皇后一起都死了,如此朕就再無破綻。爾等死后,伏家和楊家,朕定會厚待。” 劉協眼神微冷,握著傳國玉璽,重重蓋在圣旨之上。 …… 晌午時分,三封圣旨從鄴城發出。 一封送給馬騰,一封送給韓遂。 最后一封,則送至許縣。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