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啊?” 孔融被楊修的話給問懵了。 本來還在認真聽楊修說關于高句麗的相關歷史,卻沒想到楊修突然問到了他的頭上。 他雖然飽讀各種典籍、學識堪稱淵博,但也從沒聽說過華夏疆土何時擴張到那里。 所以他下意識地回答道:“楊常侍太高看老夫了,老夫并未讀過相關典籍……” “當真沒有嗎?” 楊修目光炯炯地看著孔融,不斷給他使眼色,“孔北海好好想一想,此事可關系到我大漢能否收復故土啊!” 聽到楊修這別有深意的一番話,還有那不斷拋過來的眼色,孔融微微瞪大眼睛,終于反應了過來。 “啊對對對!” 孔融一跺腳,不斷點頭道:“瞧我這記性,年紀大了真是容易忘事……我的確看過那卷古籍。” “高句麗自先秦時期起就是我華夏故土,此事在那卷古籍里記載得清清楚楚,和陛下還有楊常侍所言一模一樣!” “我記得那卷古籍乃是子義家傳,當初就是子義拿來給我看的,只是后來不慎被我丟失了。” “子義,你還記不記得此事?” 孔融言之鑿鑿地說道,同時看向了一旁站著的太史慈,眼中帶著期盼之色。 “家、家傳古籍?” 太史慈瞪大眼睛,滿臉問號。 他雖姓太史,但乃是一沒落旁支,祖上何時傳過什么古籍下來?又何時拿去給孔融看過? 太史慈到底是機敏過人,只是經過片刻驚愕后,他就明白了為何楊修還有孔融要胡編亂造這些不存在的事。 天子明顯有出兵打下高句麗的意思,但身為天朝上國要講究師出有名,不能因為想擴張領土就無緣無故去攻打其他國家,這不符合天朝上國的威儀。 所以才需要一個出兵的理由! 至于什么理由,天子一開始的那句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高句麗是大漢的固有疆土。 收復故土不是天經地義? 不止是太史慈,大殿內群臣此時也都紛紛反應了過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太史慈身上。 太史一族代代修史。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弒殺主君齊莊公,為了掩蓋這一事實,要挾齊太史更齊莊公之死記錄為暴病而亡。 齊太史不從,被崔杼所殺;其弟太史仲繼續如實記載,又被殺;太史叔繼續記載崔杼弒君,再被殺。 輪到四弟太史季時,他依舊不懼崔杼的威脅,如實記錄其弒君之舉,崔杼終于絕望、放棄改史。 從此太史一族聲名大噪,成為史官風骨的代表,為天下人所欽佩。 太史慈出身太史一族,他如果說祖上確實有記載高句麗乃是華夏領固有領土,那這件事就不容質疑了。 劉協對太史慈挑眉問道:“子義,孔太常所言是真的嗎?” “臣……” 太史慈心中踟躇,欲言又止。 他心里當然希望能出兵攻打高句麗、為大漢開疆拓土;但這么做的代價是污了祖上拿鮮血換來的名聲。 所以他心中異常糾結。 沉默片刻后,太史慈最終在孔融、楊修還有群臣的目光注視下,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回稟陛下……確有此事。” 孔融、楊修雙雙松了一口氣。 太史慈的發言,代表著出兵攻打高句麗有了合理性,大漢可以名正言順地收復故土! 百官們聞言則是十分振奮。 “真沒想到,我華夏居然還有這么一大片土地流落在外。” “我大漢疆土怎可落入異族之手?理應收復!” “即刻出兵攻打高句麗!” “對!讓異域小國見識下我大漢天威!” 百官們紛紛請命出兵,一個異域小國而已,沒人把它放在眼里。 因為國家一旦強大就會對外擴張,但高句麗從未進犯過大漢邊境,那就說明他們的實力遠遜色于大漢,所以不敢來犯。 實力說不定比之烏桓都不如。 以以朝廷目前的兵力之盛,出動些兵馬滅掉一個小國根本費不了多大的功夫。 “傳旨黃忠,讓他即刻發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