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聽完徐晃的話后,曹操又仔細(xì)詢問了一番細(xì)節(jié),才打消了對他的疑慮。 編造出來的故事是漏洞最多的。 而徐晃剛剛說的很真實,他問的一些細(xì)節(jié)問題也都對得上,可見這番話并非虛假。 不過單憑這一席話,他還是不能確定周瑜和魯肅是真的打算投他,畢竟這也太巧合了。 對方是演戲給徐晃看也說不定。 “還是再觀察一番,看看有沒有破綻,萬一他說的是真的,那這或許是我擊敗敵軍的好機會。” 曹操心里暗暗想到。 如果周瑜和魯肅真打算帶兵投靠他,那對他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或許能抓住這一戰(zhàn)機打敗漢軍。 當(dāng)然,前提得是真的。 曹操收斂思緒,再度看向魯肅,問道:“就算你剛剛所言為真,你怎料定我一定能容下你們?” “我雖知人善用、不計出身,但周瑜乃是孫權(quán)舊部,我曾背棄與孫權(quán)的聯(lián)盟,致使其最終兵敗被張遼所俘。” “周瑜對我應(yīng)當(dāng)是恨之入骨,如今卻想來投靠我,天下間豈有這等事?” 這是曹操懷疑的最大原因。 他和孫權(quán)之間的仇恨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的,毫不夸張的說,孫權(quán)的兵敗他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周瑜對孫權(quán)的忠心他也知曉,怎么可能會放下仇恨,過來投他? 面對曹操的詢問,魯肅再度一嘆,說道:“曹公雖曾背棄孫權(quán),但所謂兵不厭詐,只能說孫權(quán)在謀略上輸曹公一籌,兵敗也怨不得旁人。” “公瑾雖然也憤懣曹公的背盟之舉,卻也佩服曹公的心性手段,稱得上梟雄二字。” “至于朝廷……我與公瑾委身于朝廷乃是為了保命,實屬無奈,若是不從的話怕是早就跟孫權(quán)一樣被斬首了。” “曹公只是背盟,但朝廷卻斬了孫權(quán),公瑾痛恨朝廷更甚于曹公。” 魯肅沒有直接說周瑜不恨曹操,而是說更恨朝廷,并且拿孫權(quán)被朝廷所斬說事,除此之外還暗捧了曹操一番。 “周公瑾竟是如此想的?” 曹操略感驚疑,雖然清楚魯肅這話里多少有幾分吹捧他的意思,但還是覺得心里舒爽。 他對周瑜是相當(dāng)欣賞的。 當(dāng)初與孫權(quán)結(jié)盟之際,于亭中煮酒論英雄,他曾稱周瑜乃是天下英雄,不光是為了離間孫權(quán)和周瑜,也有幾分真心在里面。 “當(dāng)然!” 魯肅重重點頭,接著又從懷中取出一份書信,“這是公瑾托我?guī)Ыo曹公的書信,請曹公一觀。” 說著,雙手將書信奉上。 許褚上前取走書信,交到曹操手中,曹操打開后仔細(xì)看了起來。 “曹公與孫氏有背盟之仇,瑜本不該投之,然以今日事勢論之,諸葛亮欲以數(shù)萬剛剛訓(xùn)練不久之水師,與曹公之精銳相抗衡,實乃以卵擊石也。” “諸葛匹夫自恃其能,不聽忠言,且又作威作福,無罪受刑,視瑜為罪犯,屢屢出言譏諷甚至侮辱瑜之舊主。” “瑜本無反叛之心,奈何朝廷不能容人,瑜無端受此摧辱,心實恨之。” “蓋聞曹公誠心待人,虛懷納士,瑜愿率眾歸降,以圖建功雪恥、報舊主身死之仇。” “瑜麾下尚有八千舊部聽從差遣,糧草若干,愿隨船獻(xiàn)納,以助曹公。” “泣血拜言,萬勿見疑,萬勿見疑!” 在書信的結(jié)尾處,還有幾點斑駁血跡,就連著墨也濃重了不少,可見周瑜在書寫此信時有多么痛恨。 曹操仔細(xì)看完這一整封信,并沒有立刻說話,而是皺緊了眉頭,在帳內(nèi)來回踱步、似在沉思。 就這樣過了一盞茶的功夫后,曹操才終于停下腳步,并淡淡吩咐道:“來人,將他拖出去,斬了!” “諾!” 左右再度上前,欲將魯肅拖出營帳。 魯肅見此不禁愣了愣,隨后又是一陣仰首大笑:“哈哈哈哈——!” “慢。” 曹操再度喝止左右,向魯肅問道:“我已識破汝等奸計,何故大笑啊?” 魯肅卻看都不看曹操一眼,面無表情道:“我笑公瑾不識人!竟以為你是明主!” “罷了,不必多言,請速速就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