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翌日,早朝。 當今天子不是一個熱衷于開朝會的皇帝,這是百官們共知的事情。 按照大漢慣例,朝會五日一開。 但到了劉協這里卻變成了十日一開,甚至有時候直接不開,讓百官將大小事送呈到宣室。 對于天子的這種懶政的行為,百官們自然是有意見的,此前有許多大臣不停地上書諫言。 對于這些諫言,天子表示全部接受,而且贊揚他們敢于直諫,但就是不改。 次數多了,百官們也就慢慢接受了。 畢竟當今天子確實英明神武,即便不怎么開朝會,依然能夠洞悉政事,而且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當然,所有人都明白,這其中大部分的功勞都在于那些每日在宣室殿處理政務的大臣身上。 那些大臣雖然官職高低不一,大部分人甚至連九卿都不是,但卻有資格在宣室殿幫助天子處理政務。 這一權利讓不少大臣都為之眼紅,但又無法躋身其中,只能干瞪眼。 今日是近兩個月以來第一次朝會,雖然已經過了寅時,但仍有許多大臣沒到承明殿。 大臣們來得這么晚的原因也很簡單,天子從來不會準時上朝,往往比他們要更晚,來早了也是站著干等。 果不其然,直到卯時左右,所有大臣們都到齊了后,劉協才姍姍來遲。 “諸位愛卿來得倒是夠早的。” 劉協走到龍椅上落座,接受了百官朝拜后,才笑著說道。 百官聞言嘴角都忍不住一抽。 他們來得還早?都已經日上三竿了! 分明是你來得太晚了! 孔融上前說道:“陛下,如今天下剛定,百廢待興,您身為天子,不可倦怠國事啊。” “您久不上朝,讓大司徒、大司空以及御史中丞他們處理政務,如此下去如何能行?” “還請陛下多多專注于政事。” 劉協聞言露出嚴肅認真的神色,點頭道:“大長秋教訓得是,朕記住了。” 孔融嘆了口氣,心中無奈。 每次有人諫言天子都是這一套說辭,表面虛心采納,實際上根本不改。 累了。 就在群臣以為天子又要跟往常一樣說出“有事啟奏,無事退朝”時,劉協卻說出了另外一番令他們感到意外的話。 “朕這段時日來也在反思,朝廷大事關乎國家民生,朕身為天子,實在不該如此懈怠。” 劉協露出自責之色,同時又說道:“但人力有時窮,朕精力有限,讓大司徒他們協助朕處理政務也是無奈之舉。” “不過這到底不符合朝廷禮制,所以朕欲改制,以便更好、更快地處理政事。” 劉協的話令所有大臣都是一愣。 改制? 沒等眾人反應過來,劉協便道:“朕欲創辦內閣,設七位大學士。” “朝中大小事務皆上呈內閣,由諸位大學士進行審閱以及批示,然后再由朕來裁決。” 劉協將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道了出來。 內閣制度是明朝創立的,這是一項相當超前的管理制度,對管理國家而言有著很大的優勢。 劉協很早之前就有創立內閣的想法,只不過這不是隨便就能決定的,所以他一直在為此做準備。 這么長時間以來,他讓諸葛亮、郭嘉、賈詡、司馬懿等人從開始的參議政事,再到后來直接負責處理批閱奏折,就是在慢慢把權力下放。 直到現在,文武百官們已經差不多接受了讓大臣處理政務的行為,正是他提出改制的好時機。 “陛下,這、這萬萬不可啊!” 孔融從震驚中回過神來,隨后焦急地開口道:“天子乃一國之君,國家大事,豈能全部交由臣子處理?” “如此,如此怕是……” 他沒敢把后面的話說出來,天子把權力下放,極容易導致臣子專權! 當初十常侍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孔融話沒說完,崔琰便站了出來,搖頭道:“大長秋此言差矣,身為臣子,輔佐天子乃是分內之事。” “所謂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賢臣,不亡其國。滿朝文武皆是賢臣良臣,陛下創立內閣、讓我等臣子輔佐處理政務也是為了大漢天下,又有何不妥?” “臣以為這內閣制善,大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