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自發現崔琰、董忠等人私下聚首后,賈詡就派人將參與聚首的那群人給全部盯住了,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他們并沒有搞什么小動作,而且自那一晚后也沒有再聚首,全都安安分分的。 這讓賈詡都不禁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多慮了。 這些人其實壓根沒打算做什么。 當然說是這么說,他卻沒有松懈對崔琰等人的監視力度,在他們真正排除嫌疑之前他都不會放下警惕。 帝國,容不得蟲豸(zhì)作祟。 不過長安城內有一處變化還是被他所捕捉到了,那就是士子百姓們對于國子監的議論多了起來。 朝野對于國子監的開辦其實褒貶不一,絕大部分士子清流們對國子監是持以抵觸態度的。 而受到這些言論的影響,許多不明就里的士子以及百姓們也都覺得國子監是天子在胡鬧。 主要還是因為鴻都門學的名聲不好。 雖然靈帝開辦鴻都門學的本意是好的,是為了打破世家對于晉升之路的壟斷,但絕大部分人是看不透本質的。 他們只覺得靈帝開辦鴻都門學,挑選一群只會作賦、寫字、畫畫的人為官十分荒唐。 國子監承啟于鴻都門學,盡管開設的科目和鴻都門學迥異,但依然不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大漢獨尊儒術,以儒治國。 國子監開設的那些科目過于事功,這與許多人受到的教育相悖。 圣人說要重德行,治國以及讓國家強盛的法門都藏在圣賢書中,所以人們才會孜孜不倦地向書中求取答案。 看多了圣賢書,聽多了大道理,忽然有人告訴他們圣人書中都是虛的,治國為官依靠的是律法、工冶等等。 這別說是那些出身世家大族,鉆研經義的士子們了,就是許多寒門士子都覺得很是荒唐。 不過也有不少士子持相反態度,認為國子監才是真正能培養出人才的地方,其中不乏一些有見識的名門子弟。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故此,關于國子監的討論日漸喧囂直上。 街頭巷尾都可見有人激烈爭論。 而就在這樣的氣氛之中,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元旦節也終于臨近。 和此前那場遷都大祭的宴會一樣,劉協此番下旨,請了一大批因傷退役和有軍功在身的中低層將士們參加。 不止是他們,還有許多功臣烈屬,以及長安內所有年滿六十以上的老人,都能前來赴宴。 這場宴會的熱鬧程度是空前絕后的。 畢竟這是天下大定后的第一個元旦。 天色剛晚,太陽還沒落山,張遼就換上了一身嶄新的朝服,準備前往皇宮赴宴。 他與呂布的府邸在同一條街上,就因此從家里出來后,他趕往呂布家里,打算喊上他一起去皇宮。 不過等他來到呂布家里后,卻被告知呂布早在一個時辰前就已經出發了。 “這個家伙,最近到底在搞些什么東西?” 張遼心里感到十分納悶。 因為最近一個月呂布都奇奇怪怪的,整日有事沒事就往軍營里跑,他想喝酒都找不到人。 今天元旦大宴,呂布居然提前一個時辰就出發了,以前怎么不見這廝參加宴會這么積極? 收起這些念頭,張遼拉了拉手中馬匹的韁繩,調轉馬頭往皇宮方向趕去。 皇城外已經停滿了各色的馬車。 由于今晚參宴者眾多,因此專門從城外調遣了一支精銳入城來主持防務。 張遼并不習慣坐馬車,所以是騎馬而來,許多參加宴會的武將也同樣如此。 “漢升!子龍!” 張遼在人群中看見了黃忠和趙云的身影,眼睛頓時一亮,向他們抬手招呼道。 二人聞聲走了過來。 趙云笑道:“好巧,張將軍也來得這般早,稍后一同入宮吧。” “不過怎么不見溫公?溫公沒有和張將軍同行嗎?” 張遼和呂布關系好,這事兒誰都知道。 兩人甚至連宅子都只了隔一條街。 張遼撇了撇嘴,說道:“這廝老早就入宮了,最近總是神神秘秘的,整天不見人,待會兒得抓住他好好盤問。” “不過我力氣沒他大,子龍和漢升到時候可得幫我按住他。” 黃忠和趙云皆是一笑。 隨后三人攜手入宮。 由于今日參宴的人數比上次遷都大宴的人數還多,永壽殿不足以容納,所以今晚宴會將在承明殿舉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