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此事當真?” “千真萬確?!? 郭嘉恭恭敬敬地回答道,臉上有著難掩的擔憂之色,“陛下,近來有關于國子監的議論愈演愈烈,士子百姓為此爭論不休?!? “鄭玄于此時出山趕往長安,恐怕也是為了國子監而來,不能忽視啊。” 鴻都門學自創立以來就飽受爭議,遭到了許多正統士大夫官員的批評和抵制,他們認為鴻都門學的學生憑借“小道末技”獲得高官厚祿,不符合傳統儒家價值觀和選官標準。 國子監雖然和鴻都門學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和傳統的儒學以及選官標準相悖。 鄭玄出身士族,一生致力于儒家經典的研究、注釋和傳承,當初在鴻都門學開辦時他就持以反對的態度,可想而知他對于國子監也不可能有什么好感。 如今對于國子監的爭論這般激烈,假如鄭玄這位威望極高的大儒再公然反對開辦國子監的話,那么朝廷之前的努力都將化作泡影。 鄭玄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聽完郭嘉的話,劉協不由得深深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當中。 一旁的賈詡眼中閃過一絲寒光,低聲道:“陛下,要不要臣派人……” “萬萬不可!” 未等賈詡說完,郭嘉就臉色大變,直接開口打斷了他,“鄭玄出山的消息早已經傳開了,他在此緊要關頭若是出了什么事,必然會令天下士林震動!” 郭嘉哪里會不清楚賈詡的手段。 賈詡的意思是既然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造成問題的人,把鄭玄在半路上截殺。 雖然為了改革大業,郭嘉并不排斥這種做法,但就眼下的情況來說是萬萬不可的。 現在天下士子都在等著這位文壇大儒表態,這時候他死了,很容易聯想到朝廷身上。 屆時輿論非但不會平息,反而會越演越烈。 天下人會認為天子昏聵,設立國子監完全是為了能方便按照自己喜好提拔任命官員,為此甚至不惜殺了一位當世大儒,封閉言路。 這個罵名是萬萬不能擔的。 劉協也清楚個中利害,于是問道:“奉孝你對此事有什么看法?或解決之策?” 郭嘉沉思了片刻,才說道:“臣以為,鄭玄在士林中的影響力極大,這未嘗不能利用一番。” “利用?如何利用?” 劉協挑了挑眉,追問道。 郭嘉繼續說道:“國子監開辦至今阻力重重,始終未能站穩腳跟,原因在于缺乏一位有足夠影響力和威望之人的認可,讓天下士子門信服?!? “因此若是能想辦法說服鄭玄,讓其改變想法、支持國子監的開辦,如此一來反對的聲音自會消失?!? “這是最好的解決之策。” 劉協聞言心中一陣失落,他也知道說服鄭玄最好啊,但問題是怎么說服? 人家一個士族出身、研究儒學一輩子的宗師,你讓他改變以儒學取士的想法,這可能嗎? 而且鄭玄非同常人,既不好名利,又不喜歡當官,簡直無懈可擊。 郭嘉也知道自己說得是廢話。 不禁面露尷尬之色。 但在此時,他心中忽然靈光一閃,說道:“陛下,既然眼下對于國子監的爭論如此激烈,為何不干脆效仿石渠閣會議,就此事開辦一場辯論?” “若是能辯勝鄭玄,那即便他再怎么反對,也無法阻礙國子監的開辦!” 石渠閣會議,是宣帝甘露三年在長安未央宮北的石渠閣召開的一次重要學術討論會議。 在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今文經學成為統治思想,但內部形成了許多派別,互相爭論,各不相讓,其中以《春秋》的公羊、穀梁兩個學派爭論最為激烈。 于是宣帝召集名儒蕭望之、劉向、韋玄成、薛廣德、施讎、梁丘臨等約二十三人舉行了一場會議。 大會由太子太傅蕭望之主持,漢宣帝親臨會場裁決,會議討論了五經的異同,評論了公羊、穀梁兩家的得失。 這場會議最終確立了官方經學,即增設大、小夏侯《尚書》《穀梁》等博士,使今文經學各派別全部成為官學,并形成了一些共同結論,基本建立了經學十四博士,為建立統一的經學打好了基礎。 后來章帝的白虎觀會議,也是效仿的石渠閣會議,進一步消除了經學內部的分歧。 如今的情況雖然與宣帝、章帝時期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是差不多的。 即究竟是以儒學取士,還是以新學取士。 “陛下,若是此番辯論能夠成功,那等于是為日后讓科舉制取代察舉制鋪平了道路!” “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