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嗯……那你是什么看法?” 劉協目光炯炯地看著諸葛亮問道,在這件事上諸葛亮的態度很重要,因為他想找諸葛亮出席去和鄭玄辯論,如果諸葛亮也對國子監持以反對態度,那就不好辦了。 面對天子提出的這個問題,諸葛亮沉吟了片刻,才回答道:“回稟陛下,臣以為開辦國子監乃是好事。” “雖然朝野上下不少人都說國子監開設的四門新科過于事功,違背了傳統儒學治國的理念。” “但臣卻認為,儒學經以多為清談,可取其精神,卻不可一味照搬。” “治國之道在于完善法度,選賢舉能,輕徭薄賦,發展軍力,這些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國子監設數算、刑律、工冶、政治四科,無一不與治國息息相關,臣亦可從中窺見陛下之遠大理想。” “開辦國子監于國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 諸葛亮坦然說出了自己對于國子監的看法,身為士族出身的他,竟然十分認可開辦國子監。 而聽完他的話后,劉協心里微微松了口氣,同時忍不住感慨說道:“若是天下人都能有孔明這般見解,國子監的開辦又豈會阻力重重,我大漢又何愁不興啊。” 看見天子這般模樣,諸葛亮心中也猜到了幾分天子今天找他過來的原因,多半是和國子監有關。 “陛下,國子監可是遇到了什么難處?” 諸葛亮主動詢問道。 劉協沒有否認,坦然說道:“國子監的開設,對于士族的觸動甚大,現在朝野上下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多。” “就在剛剛奉孝告訴朕,稱鄭玄已經出山,正在趕往長安的路上。” “鄭玄乃是當世大儒,他當初就反對過先帝開設的鴻都門學,如今來長安定然也是為了反對開設國子監。” 諸葛亮聞言微微一驚。 鄭玄要來長安? 稍作思索后,他坐直了身子,正色問道:“敢問陛下,不知臣如何才能為陛下分憂?” 這就是和聰明人聊天的好處所在了。 劉協見諸葛亮這般主動,便也不再隱瞞,說道:“奉孝向朕獻策,讓朕效仿石渠閣會議與白虎觀會議,同樣開設一場辯論會,討論以儒學選拔人才還是新學選拔人才。” “這次辯論牽扯重大,不僅是國子監能否立足這么簡單,而是直接關系到我大漢未來百年發展大計。” “孔明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故而朕想讓孔明參加此次辯論,去與鄭玄辯經。” 劉協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同時又補充道:“鄭玄乃是儒學宗師,朕知道這件事的難度。” “所以是否參加此次辯論會全憑孔明自愿,若孔明不愿參加,朕也不會怪罪你。” 身為士族出身,卻代表國子監去和鄭玄辯論,無論結果是輸是贏,都必然會為諸葛亮引來罵名。 所以參不參加這場辯論全憑諸葛亮自己,他不會強求。 但令劉協沒想到的是,在他話音落下后,諸葛亮幾乎是沒有猶豫,就脫口而出道:“臣愿代表國子監出席。” “嗯?” 劉協一愣,不禁問道:“你……確定不好好考慮一下?此事可非同小可。” “臣已經想清楚了。” 諸葛亮微微頷首,說道:“于公,國子監乃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臣既食漢祿,當為大漢社稷未來考慮。” “于私,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陛下不以臣卑鄙,不遠千里遣使者尋訪,并委以重任。” “陛下于臣之恩重于泰山,臣無以為報,如今陛下正值用人之際,臣怎能因愛惜羽毛而不管不顧?” “此非臣之道。” “故此,臣愿參與此次辯論與鄭玄辯經,無論結果如何,臣都不負陛下信賴。” 劉協看著面前神色堅定,眼神清澈,飽含熱忱的諸葛亮,微微有些失神。 他張了張嘴,最終還是沒能說出什么來,只是伸手拍了拍諸葛亮的肩膀。 一切盡在不言中。 諸葛亮躬身一禮,起身告退。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