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黃河水清,大旱之兆? 劉協明白他們不能理解,于是解釋道:“爾雅有云,河出昆侖虛,色白。因所渠并千七百一川,故而色黃。” “漢書又有云,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黃流最濁,以斗計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則水居其二矣。” “以二升之水載八斗之沙,由此可知黃河河水之所以渾濁是因為水中攜沙所積,而水中之沙乃上游各川所攜。” 劉協將有關黃河水濁的典故一一道出。 后世黃河的水清,那是因為后世治理得好,現在哪里有后世那種條件? 但眾臣聞言都有些愕然。 雖然在座的眾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這些典故他們也全都知道,但這和又和大旱有什么關系? 劉協緊接著說道:“黃河常年渾濁,因為泥沙所致;而今年黃河河水之所以變得清澈,是因為上游所渠各川的水枯竭,泥沙不得隨流而下,故而才會變得清澈。” “黃河上游各川水竭,是因為雨水不豐,而雨水不豐,則必有大旱!” 劉協這番篤定之言令眾臣無不吃驚。 黃河水清,難道真的代表著百年難得一遇的大旱將要到來了? 魯肅原本也以為黃河水清是祥瑞,但聽到這話后也不由得震驚,于是忙道:“若真是如此,那么應該速速令黃河沿岸各地糧倉中多加備糧,以應大旱!” “此事當要慎重!” 魯肅的話音落下,法正便立刻開口了,只見他神色嚴肅,朝劉協拱手道:“陛下,防旱一事非同小可,需及早知會國內各郡縣,僅糧倉里的儲糧就要增加五成以上!單單這一項就至少要耗費數百萬貫錢!” “黃河水清雖然罕見,但往年也曾出現過,可卻未聞發生過大旱,陛下會不會是多慮了?” 大漢如今剛剛一統,若要大規模防旱的話,那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需要消耗大量的錢財物資不說,這對于國庫也是很重的負擔,尤其是目前的情況。 雖然清丈田畝能讓國庫增加很多賦稅收入,但這些錢還沒收上來啊,再者說朝廷的開支同樣很高。 農業補貼、烈士撫恤、興建公共圖書館、興建公共學塾……一條條一項項全都是吃錢大戶,消耗恐怖。 現在的大漢就像是一棵剛剛經歷過風雨的大樹,需要大量的養分來修復創傷,維持生長。 所以現在的大漢說有錢也有錢。 說窮……那也窮。 法正掌管著稅務總局,對大漢如今的財政情況最清楚不過,所以他才會站出來勸說天子不要輕舉妄動。 “陛下,您是不是過于謹慎了?黃河水清會大旱這種事,臣也確實沒有聽說過。”就連賈詡也出言勸說道。 “往年水清為何沒有大旱朕不知曉,但此番黃河水清,絕不能忽視!” 劉協的神色無比嚴肅,“朕身肩社稷之重,絕不能拿百姓們的性命去賭,朕寧愿花費這一筆錢,也要保百姓一份平安!” 根據歷史記載,東漢末年是旱災頻發的一段時間,在中平元年之前就有連續多年的旱情。 在漢獻帝登基后的興平元年至二年,更是有連續兩年的大旱,關中沃野白骨千里。 雖然最近這幾年天下總體來說沒出現過什么較大的自然災害,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 所以,劉協才會這么重視這次黃河水清的情況,因為實在是太過于巧合了。 劉協尤記得自己當初出行在外時,看見百姓易子而食,衣不蔽體的慘狀,他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在自己登基后再大規模出現。 旱災是最嚴重、對社會造成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要是沒有做好準備,那么千里荒蕪、尸橫遍野、易子而食可不是說說而已,那會變成血淋淋的現實! 眾臣聽完后都不由得動容。 劉協對袁熙吩咐道:“顯奕,你即刻命人去黃河水源處查詢水量情況,得到結果后立即向朕稟報!” “此事不得耽擱!” 袁熙心中一凜,重重抱拳道:“臣遵旨!”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