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新學并不是一個全新的學派,而是博采各家之長、避各家之短,而根本的目的和思想只有一個。 那就是令大漢富強! 此時諸葛亮的氣勢已經壓倒了全場,但他依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沉聲說道:“這世上從來沒有什么東西是完美的、一成不變的。” “所謂人無完人,哪怕是圣人亦會犯錯,更遑論圣人留下來的學說和思想?” “我們不該一味推崇某一思想或者學說,而是要學會用辯證的目光去看待,不斷推陳革新。” “新學或許也有缺陷與不足,只是我們目前還未發現,但這不是我們因噎廢食的理由。” “我們要做的是在推行新學的過程中找到其漏洞,然后再將其完善,最終令其成為最適合我大漢的模樣!” “這才是新學的本質所在!” 這一番話說完以后,全場士子儒生們再無一人站出來反駁,鴉雀無聲。 “贏了……” 在后方的坐席上,郭嘉眼中浮現出一絲激動之色,心中的一塊大石終于落地。 諸葛亮的發言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這場辯論他們已然取得了勝利! 不過,還需要最后添一把火。 郭嘉站起身來,上前對鄭玄正色說道:“鄭公,我再度重申一遍,我們并非是想廢除儒學,儒學的精髓我們會吸收,需要摒除的僅僅是糟粕而已。” “我已向陛下建言,將儒學納入國子監政治一科,并請大儒擔任講師為學子們授課。” “此事已經得到了陛下的首肯。” 這件事的確是真的,而郭嘉直到現在才公布這個消息,就是為了打消在場所有儒生們的抵觸之心。 果不其然,在郭嘉宣布這個消息后,不少士子儒生們都面露詫異之色。 自古以來,學派之間的斗爭都是很殘酷的,失敗的那一方必然會走向式微。 這也是許多士子們反對新學的原因。 因為在他們看來一旦儒學被新學取代,那他們以往所學都成了無用之物,這讓他們如何能接受? 但聽完諸葛亮等人的辯論后,他們才明白自己的擔憂完全是多余的。 新學不是任何一種學說,它有別于諸子百家任何一種思想。 儒學可以是新學,墨學可以是新學,法學也可以是新學……只要是對大漢有利,諸子百家都可以是新學。 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博采眾長。 他們也不用擔心自己所學會沒有用,因為郭嘉已經說了,國子監中同樣有儒學的一席之地。 “推陳革新,博采眾長……我明白了。” “原來陛下已經打算將儒學納入國子監的學科中么?若是如此那倒也不算背棄先賢。” “如今的儒學多為空談,確實不如墨家、法家、兵家帶來的作用大。” “沒錯!若是能采眾家之長,我大漢必將興盛!” “好一個新學啊。”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啊!” …… 臺下的士子們議論紛紛,在理解了新學的根本后,他們的抵觸之心明顯小了很多。 聽到臺下傳來的議論,華歆、邴原二人攙著氣息萎靡的王朗,神色都很復雜。 而鄭玄則是閉目沉思,一言不發。 郭嘉知道此時此刻鄭玄的態度很重要,這位儒學宗師要是不肯妥協,那國子監想要把儒學納入其中也是困難重重。 于是他再度開口問道:“鄭公,您可愿入國子監,擔任儒學總講?” 面對郭嘉的邀請,鄭玄睜開眼睛,緩緩搖了搖頭。 郭嘉見此神色微微一變。 就在他準備繼續勸說時,鄭玄又道:“多謝郭司徒抬愛,只是老夫年事已高、力不從心,難以勝任。” “但郭司徒和諸葛中丞的想法老夫已經明白,變法改革與儒學并非相悖,而是相輔相成。” “以儒學正人心,厚風俗,為治國之根本;以變法改革發展技術,為強國之策。” “新學的確是一條正確的路。” “這場辯論,是老夫輸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