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521章 九年-《朕能走到對岸嗎》


    第(1/3)頁

    大漢皇家軍事學院的建立,終于讓呂布等一眾頂尖武將們有了用武之地,不再因為沒有仗可打而整日無所事事。

    學院采用和國子監一樣的制度,分別有:兵法韜略、武藝器械、陣型協同、后勤調度等四大科目。

    這四大科目是諸位將領和謀士們共同確立的。

    每一項都是一名出色將領必須要具備的能力。

    其中,兵法韜略主要學習的是戰略與戰術理論,核心目標是為了培養全局視野與戰略決策能力。

    學員首先要研習《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吳子》等典籍精讀,掌握“攻心為上”“知己知彼”等核心思想。

    其次還要對經典戰例進行推演,復盤歷史戰役,如巨鹿之戰、赤壁之戰,分析勝負關鍵,學習靈活應變。

    第三則要學習謀略設計,掌握火攻、水戰、伏擊、圍城等戰術的策劃與破解,心理戰與輿論操控技巧。

    實踐形式有沙盤模擬、辯論攻防、軍情急報分析等。

    至于武藝與器械,這其實是個人戰力與裝備運用,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提升單兵作戰能力與武器精通度。

    主要是學習弓馬騎射、長矛、刀劍、戈戟等兵器的使用與對抗技巧,以及對攻城器械,如云梯、投石機的裝配與實戰應用。

    還有一系列的體能強化訓練。

    如負重行軍、近身搏斗、耐力訓練,適應戰場高強度消耗。

    陣型協同的科目,主要是學習軍隊調度與協同作戰,掌握軍隊組織與戰場控制力。

    不但要研習方陣、圓陣、錐形陣、雁行陣等經典陣法的布設與變陣時機,還要精通各種信號。

    即旗語、鼓角、烽火傳令的標準化操作,確保指令精準傳達。

    除此之外還有步騎配合、水陸聯動、前鋒與后勤的銜接策略也統統都要學習。

    而后勤調度,就是資源管理與軍隊治理,保障戰爭持續力與軍隊穩定性,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科。

    畢竟一場戰爭很大程度上就是拼后勤。

    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屯田制度、糧道保護、應急補給方案,以及筑城修寨、架橋開道、水源勘探與防御工事設計。

    此外就是制定軍律,如“十七禁五十四斬”、戰功核算、士氣激勵手段。

    還包括間諜滲透、密信傳遞、敵情偵察與反偵察技巧,全都屬于這一科目的學習內容。

    這四大科目文武兼備,既強調“上兵伐謀”的智慧,亦重視“一夫當關”的勇武。

    而且層級遞進,從單兵技能到萬人指揮,逐步培養復合型將領,是有史以來第一套對武將的系統化的培養制度。

    毫不夸張的說,只要能在任何一門科目上取得優秀的成績,那就是不可多得的將才。

    而若是三門以上的科目成績都優異,那就是無可否認的帥才!是能夠單獨指揮一軍的統帥!

    在教材方面,主要是兵家典籍,以及古往今來有名將領的著作、戰爭記錄、手札等。

    張遼、呂布、趙云等將領,也紛紛把自己從軍的經驗和作戰技巧都整理成冊,供學員們進行學習。

    同時也在學院中擔任不同科目的老師。

    司馬懿、諸葛亮、陳宮等人也是如此。

    因為他們都是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的佼佼者,沒有人比他們更加適合當老師了。

    國子監與軍事學院一文一武。

    大漢江山的根基,由此奠定。

    ……

    時間一晃,九年時間匆匆而過。

    對于普通人來說,九年時間或許十分漫長,但對于一個帝國來說,九年不過是彈指一瞬。

    不過這九年時間內,大漢上下的變化卻極大。

    戰事結束,在朝廷修生養息的方略以及政策扶持下,百姓得以安穩生活。

    而人口也從原來的不足三百萬戶漲到了將近四百萬戶。

    這個增長是十分夸張的,大部分功勞在于人口普查,因為通過人口普查,讓地方士族隱瞞的人口都暴露了出來。

    此外許許多多因為戰亂而躲避起來的流民百姓們,也紛紛回歸原籍,這進一步增加了統計在冊的人口數量。

    人口一多,賦稅自然也就增多了。

    配合上五年前頒布的攤丁入畝的政策,大漢如今的賦稅收入,比九年前要翻了一倍不止!

    這還是劉協下令輕徭薄賦、并采用文帝時期“三十稅一”政策的結果!

    若是依然沿用“十五稅一”的話,賦稅收入只會比現在更高,當然百姓會過得稍微苦點罷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