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凡人世間,必有煙火,煙火味是人世間最溫情最本質的味道。 不食人間煙火,顧影自憐,終究是太虛無縹緲了,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所以還得回到人世間。 追求生活質感, 為了追求真實性、生動性、鮮活性,追求有感同身受的那種生活溫度、氣息和人情,追求一種親切的、樸實的、生存的煙火味道。 這是張宣下一部作品“人世間”的立意。 因為時間線和發生故事的地點不同,就注定了他筆下的作品與原著有著很大不同。 為了把這部作品寫好,為了超越原作。 張宣不僅把上村逛了一個遍,還去了隔壁下村,以及附近的十里八鄉。 最后跟著杜雙伶,把整個小鎮和杜家段也走了一遍。 在這里運道不錯,張宣如意找到了一家同原著高度相似的寫作研究對象,這大戶人家也姓杜,還是杜克棟沒出五服的本家,叫杜成旺。 這個家庭三代人,三兄妹,四十年,而這四十年又是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劇烈變化時期,命運浮沉、跌宕起伏、桑海桑田和天各一方,都與原著有著極大類似點。 除了年限40年不符合自己最初的設定外, 竟然驚人的吻合。 張宣很激動。 聽說大作家選中杜成旺一家作為深挖對象,杜克棟和艾青很重視,還親自帶著禮品上門溝通。 面對張宣這樣的大文人, 面對杜克棟和艾青這樣的富貴親戚, 杜成旺很配合。 其實該怎么寫, 怎么寫好, 張宣心里早有基調,只是很多東西要演戲給外人看。 當然了, 和杜成旺等一家溝通下來,他內心還是有很多實地感觸。 怎么說呢, 就好比之前自己的一切構想猶如空中樓閣,但同老一輩人的交談之后,張宣有了一種腳踏實地的心安感。 半個月后,張宣隱隱約約覺得,自己已經可以把書寫好了,可以把書寫的很接地氣了。 但他還是沒動筆,還是夜以繼日的收集素材。 艾青現在對著小女婿那是非常滿意、非常看重、非常欽佩。 為什么欽佩? 這半個月, 張宣吃在她家,喝在她家, 住在她家, 艾青默默統計過,張宣平均每天只睡4個小時, 平日里要么在收集寫作材料,要么在書房熬夜完善大綱細綱以及人物刻畫。 其它的先不說,光日記本都被張宣寫滿了4個。 廚房,把一切看在眼里的杜靜伶小聲對艾青說:“難怪這張宣年紀輕輕就有如此大的成就,毅力不一般,妹妹挑人的眼光真準。” 艾青很喜歡聽到這話,不過更喜歡看到張宣和雙伶平日里的相處,兩人那小眼神、那小動作,像調了蜜一樣,根本瞞不過有心人艾青。 找到與原著高度契合的家庭,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