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往前走了一段,劉怡突然問丈夫: “真的放任不管嗎,我怕還不插手,見寶會陷進去拔不出來。” 米沛沉默了,許久才說:“如果見寶想脫身出來,早就出來了,就怕她自己不想。” 聽到這話,劉怡長長地嘆了口氣。 劉怡問:“回湘南真的買房?” 米沛想了想,道:“買。就如張宣所言,衣食住行放任何國家都是百年大計,錯不了。” 正當劉怡和米沛聊著的時候,張宣和米見追上來了。 劉怡第一時間就看到了女兒身上的衣服,又看一眼張宣,依然默不作聲。 長城不愧是咱們先輩的智慧結晶。其蜿蜒盤旋、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景象讓四人流連忘返。 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在長城游玩了四個多小時后,風越來越大了,天空不知什么時候飄來了大片大片的烏云,要變天了。 看到大家都匆匆往來路走,劉怡也說:“走吧,要下雨了,我們趕緊回去。” “好。”張宣三人附和。 但雨說來就來,四人堪堪走了一半就下起了小雨。 雨不大,卻很稠密。 好在這時陳燕不知道從什么角落里鉆了出來,只見她拉開大背包拉鏈,掏出四套雨衣給幾人。 張宣一邊幫米見穿雨衣,一邊對著陳燕夸贊:“你想的真周到,風這么大,幸好不是帶傘。” 陳燕沒邀功:“雨衣是陶歌送來的。” 張宣意外:“她在哪?” 陳燕說:“在山腳下。” 有雨衣,四人松了一大口氣。總算不用像其他那樣一身濕漉漉下山了。 山下。 果然如陳燕所說,一行人來到車前時,陶歌正在車內瞇著眼睛聽歌。 聽到外面有動響,陶歌也是適時睜開了眼睛,接著下車。 張宣介紹: “這是米見的爸媽。” “叔叔阿姨,這是陶歌,平時幫我負責圖書運營的。” 陶歌伸手:“你好!” “你好!”劉怡、米沛回應。 打完招呼,寒暄一番,陶歌隨后拉著米見說:“來,跟姐坐一車。” 張宣圍著兩輛車子轉一圈,問陶歌:“新車?” 陶歌說:“姐給你買的,錢從你版稅里面扣。” 張宣表示沒問題。 陶歌又說:“明早姐要走了,先去驗收下四合院吧。溫玉早已經安排人幫你布置好了。” 張宣驚訝:“布置好了?” 陶歌說:“對,這是先前我托付她的事,你現在拎包就可以住進去。 我上午去過一趟,還算滿意。房子該修繕的都請專家修繕了,家具該換新的也換新了,院子幫你打理得整整齊齊,還給你種了很多花花草草。” “謝謝,辛苦你們了。” “不辛苦,花錢很有成就感。” 張宣隨口問:“啊?花了多少錢?” 陶歌說:“還好吧,就幾十萬。” 張宣嘴角抽抽:“多少?” 陶歌戲謔地說:“97萬,兩套四合院的所有裝飾。” 張宣無語,“溫玉不會是按她自己家里的標準布置的吧?” 陶歌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說:“當然,姐要求的,反正你不差這幾個錢。 對了,忘記告訴你了,溫玉和李文東就住在南鑼鼓巷,你們離得不遠,中間就隔了四五戶人家。” 聽到兩套四合院裝飾就花了97萬,劉怡和米沛在旁邊都沒吭聲。 張宣本想罵她幾句敗家子。 但想想又忍了,給米見的東西再貴也值得。 張宣回身對劉怡和米沛發出邀請:“叔叔阿姨,一起去四合院看看吧,晚上一起吃飯。” 劉怡看一眼米見,沒拒絕。 米見坐陶歌的車,走前面。 張宣載著劉怡和米沛跟上。 陳燕開奧迪后面墊底。 三輛車一路往東,由于下雨的緣故,這次比較慢,足足三個多小時才到南鑼鼓巷。 “就是這里。”巷子中段,陶歌帶著幾人走進了一四合院。 這是一座三進院落的中型四合院。 正房有5間,并配有耳房。正房比較大,有廊子。 東西廂房各3間,廂房往南有山墻把庭院分開,各成一個院落。山墻中央開有垂花門,這是內院和外院的分界線。 民間常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二門”指的就是這個垂花門。 750多平的院子確實夠大。花花草草也非常繁盛,整個院落沒有一般四合院的暮氣,鳥語花香反而顯得精神。 米沛一進門就被各種紅木家具吸引住了。他是個木雕師,是懂行的,一看這些個擺件,就知道價值不菲。 先不說2套四合院的裝修才花了97萬,在米沛這個內行看來,光這一個四合院的紅木家具和真皮軟墻總價都不止97萬。 米沛看出來了,兩世為人的張宣自然也懂了些。 偷偷把陶歌拉到一邊,低聲問:“我這人情是不是欠得有點大?” “嘁...” 陶歌抄起雙手,嘲諷意味十足地說:“你哪來的人情?這是溫玉看在我的面子上裝飾的。” 張宣睜大眼睛:“你沒跟她說是我買?” 陶歌打量他一番:“說不說是你都沒所謂。只要是我開口,他們兩口子就會盡心盡力,就不會掙一份差價。” 張宣聽懂了:“他們囤積了很多紅木家具?” “他們家70年代末期就開始囤積這些東西了,到如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