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好評-《我是導演,我不比爛》
第(2/3)頁
異國他鄉的夜晚,洗完了澡的他坐在陽臺上,看著窗外這座安寧的城市腦子有些空。
不困,不想睡,也不知道該做啥。
想去溜達……但又怕不安全。
嘖……
這時候他就特別思念自己的妻子。
要是有她在……
別說什么安不安全了。她不找事,那就是給威尼斯的治安管理做貢獻了。
不過好在蘇萌的辦事效率足夠給力。
很快打來了電話:
“許哥,人已經找好了。”
“……?這么快?你咋找的?”
“酒店里有懂中文的接待呀,我和他們說了下要求,他們幫我聯系了一位叫做艾米麗·科斯塔德的女孩,剛才剛跟我聯系過。她中文說的很好,現在在咱們那邊當英語、意大利語的雙語教師,這不放暑假了么,回的威尼斯。酒店安排的人就是她。”
“唔,中文沒問題?”
“沒問題,一口京片兒……我都懵啦。”
“那就行,那你跟她對接行程,明天喊我就行。”
“嗯嗯,好的。”
電話掛斷,許鑫又在陽臺處坐了一會兒。
實在無聊,他就開始拿電腦搜威尼斯電影節的官網。
結果進去后發現……
全是英文,看都看不懂。
翻來翻去也沒找到《山楂樹》在哪后,罕見的覺得自己該學學英語的念頭伴隨著他那份無奈,威尼斯的第一晚,結束了。
……
這一夜睡的不算踏實,陌生的環境在加上不太適應的軟床墊,讓他睡的很累。
迷迷糊糊的到了早上,8點左右,他的電話鈴聲響起。
里面傳來了鐘長友那壓抑著興奮的聲音:
“許導,起來了么?”
“唔……醒了……鐘哥,有事?”
“那許導我去你下你房間?然后在喊上劉一菲他們。一晚上的功夫,國內外的媒體消息,包括咱們影片的評價已經出來了!”
“哦?”
最后僅存的一點睡意消散的無影無蹤。
許鑫應了一聲:
“沒問題,來吧。”
他飛快的套上了衣服,然后就看到了手機里的幾條消息,都是楊蜜發來的:
“我剛睡醒。”
“看到啦,嘿嘿,我就說你沒問題的。”
“唔,我看國內傳回來的消息也在夸你的電影。”
“我把鏈接發你QQ了,你看下。”
“我家哥哥真棒!MUA!”
“對了,今天南方周刊的采訪別忘了。”
看到這幾條消息,許鑫走進了衛生間。
很快,鐘長友他們一群人到的時候,許鑫也才處理好了個人衛生,臉上還帶著水珠的打開了門。
人暫時還不齊。
而鐘長友拿著筆記本進來了之后,立刻說道:
“8.7!許導,8.7分!目前位于60部電影節驚喜影片、展映、點映、以及各個環節入圍影片的第15位!主競賽單元第6!現在就只有《劍雨》排在咱們前面!但他們沒有進入主單元,所以目前華語影片,咱們是第一!”
他說這話時,眼里的興奮根本藏不住。
可許鑫的關注點卻是……
“前面五個都是誰啊?”
鐘長友似乎早就料定他會這么問,看了一下筆記本上的表格,快速說道:
“目前排名第一的是《傷心小號曲》9.5分。第二是《沉默的靈魂》,9.4分。第三是《無果之路》9.2分。第四是《必要的殺戮》9.1分。第五是《黑天鵝》8.8分!咱們和《黑天鵝》相差無幾!”
“……萌萌,你把這些片子都記下來,咱們回頭挨個去看。”
“好的許哥。”
蘇萌趕緊點點頭,拿出了本子照著鐘長友筆記本電腦上的名單就是一頓抄。
接著許鑫問道:
“他這個評分不是固定的對吧?也是觀眾給出打分然后上下浮動的那種?還是說影評人給的專業評分?”
“影評人一部分,觀眾一部分。影評人的權重多一些……”
鐘長友說完,外面一陣腳步聲。
除了劉一菲外,林莄新他們都來了。
“劉一菲呢?”
“去接劉姨去了。”
“哦哦。”
聽到林狗的話,許鑫點點頭。
而林更新順帶把門關上之后,所有人或坐或站的看向了鐘長友。
鐘長友也知道自己現在需要做什么,捧著電腦輕咳了一聲:
“咳咳,那我來匯報一下成績。首先是分數,剛才我已經和許導說過了,我們目前是在主競賽單元的第六名。”
一抹喜色越上所有人的心頭。
“不過,咱們的評分人數,包括影評人在內,一共有17位影評人,和72名觀眾給出了8.7的分數。因為人數太少,所以平均值給的挺高的。雖然影片質量絕對沒問題,但……有可能這個分數在未來幾天內會下降……這也是趨勢,所以大家要放平心態。”
這道理所有人都明白,下意識的點點頭。
“那我來念幾篇影評……咱們的影評在威尼斯官網上一共算上短評,有40條。其中除了17位影評人給的長評外,剩下的23篇評論里,有7篇超過400個單詞的長評,4篇超過百個單詞的中評,余下的都是諸如“好看的電影、讓人耳目一新、我喜歡這部電影”之類的。這里我就不念了,一會兒各位可以自己看。”
說著,他操作了一下電腦,繼續說道:
“我已經把所有長評發到了廠里讓人翻譯,所以這里我節選一下……威尼斯電影節被認為最公正,同時也是最權威的影評人,埃里克·盧森沃達克的長評節選……我覺得這一段他的形容對咱們來講是最公平的。”
深呼吸了一口氣,他緩緩念誦:
“歌德許……就是許導,歌德許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導演。早在戛納時,他拿到金攝影機獎時,我就和相熟的朋友說過。我說他絕對不僅僅是小一號的張一謀。
而這一次的電影,他的執導風格愈發讓我覺得我沒有說錯。
不知何時起,我覺得電影行業出現了一種怪圈。導演們拼了命的想要在電影里加入屬于自己的想法,他們試圖用一種非常隱晦的方式來左右觀眾的思緒。
讓電影不再需要沒個觀眾內心的認知,反倒變成了必須要按照導演的思路來行進,才能感受到這部作品獨特性的奇特現象。
這是有違背藝術的核心觀念的。
所以,這幾年我越來越喜歡年輕導演的作品……這里其實他踩了一腳《必要的殺戮》,認為《必要的殺戮》這個電影拿阿富汗戰爭來當題材,是純粹為了得獎而得獎的作品。意思就是很不喜歡導演這么做,偏偏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導演喜歡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作品扣上人權的帽子來……塑造金身。”
鐘長友解釋了一下:
“我沒翻譯,但大概意思是這樣,所以他接下來的話會有些突兀的轉折。”
“嗯嗯。”
許鑫繼續在那聽。
“和《必要的殺戮》比起來,《山楂樹下》的完成度之高,讓我這個對天朝電影越來越絕望的人產生了一絲獲得救贖的想法。
歌德許是一位年輕的導演,但他的作品卻非常成熟。
我原本以為這里面處處可以看到張的影子,但實際上并不是。這完全是一部歌德許自己的電影。
從拍攝技術上來講,他賦予了這部片子各種淺顯的色調暗示。
可事實上,這些暗示并不是如同我之前說的那樣,希望觀眾跟著導演的想法來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