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藝術的多樣性-《我是導演,我不比爛》
第(3/3)頁
30年代的熒幕電影比例是1.375比1。
而60年代,絕大多數影院的熒幕尺寸,是2.35比1。
但到了80年代,所有主流電影院的尺寸是1.85比1。
我想,這位導演所講述的時間線應該也就在這。”
他沒去說什么特別獨到的見解。
亦或者是對這片子的整體看法云云。
沒必要。
這些人剛才的話語里,其實就能聽出來,沒一個是簡單的人。
而審核電影,也不是什么觀點辯論。
我必須要用我的想法說服你,讓你加入到我的陣營。
不然咱們就是敵人……
那是扯淡呢。
電影之所以被稱為藝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取決于在一段固定的影像中,每個人都能看到屬于自己的東西。
比如有人看到了火車,有人則在注意沿路的風景,還有人在觀察列車上的乘客。
說白了,畫面是固定的。但每一幀的固定畫面中,電影都蘊藏著可以容納所有人自己理解的視覺單元。
你看到了什么,聯想到了什么,什么感受……
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這就好像一個二百多斤的人用了一年的時間讓自己瘦下來,有的人覺得……哇,好勵志。
可有的人在一開始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就會生出一種“你的胖瘦跟我有什么關系?我憑什么要為你的改變而買單?”
而如果這件事被拍成了電影,并且這件事還被拿出來大書特書的時候,那么別人怎么想,許鑫不知道。
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有病。
一個演員為了角色獻身,那是演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如果連這點都要去宣傳所謂的競業或者勵志……
那才是整個行業的悲哀。
所以,這里大家各說各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觀點。
電影節的評審,也不是一場誰說服誰的運動。
評審們覺得誰好,那就投它一票就行了。
而最終的結果,也只是屬于多數人的勝利,但卻絕對不是少數的失敗。
所以,許鑫只是用一名導演的視角,說出來了自己所看到的東西。
他很喜歡這部電影。
喜歡它的構圖,喜歡它的色調,喜歡他講故事的方式,以及那種信手拈來嬉笑怒罵的江湖氣。
是的……
許鑫在這部片子里看到了一種……存在于市井之間獨有的江湖氣。
很有趣。
就像是一個老大爺在門口曬暖,給你講述起了一段看似荒誕,實則荒誕,可卻能引起你深思的曾經。
而聽到了他的話后,一些人陷入沉思。
但評審團主席五星詹姆斯下士卻并沒有。
他只是問道:
“那么,說句題外話,如果這是最終審核,你們會給它投票么?”
“我不會。”
沒想到第一個說出來這句話的,竟然是許鑫。
甚至,他都沒有多加考慮。
而見眾人又看向了他,許鑫只是微微搖頭:
“我承認這部影片很棒,他主題很明確,鏡頭感、視覺感帶給了我極盡的享受。甚至在電影上市后,我會買一本dVd回去反復研究。但是……在我的感覺之中,他給的太滿了。沒有留給我任何思考的可能性,甚至這位導演的對稱美學,在我看來都是一種桎梏。
其實就像是我剛才說的那樣。大家都在討論它的主旨,它的思想……但這部電影的節奏是他始終強壓著我的頭在看。
沒有共情,沒有思索。他沒有留給我一絲一毫的延展空間。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比如那段關于廢墟、文明、野蠻的思考……但還不夠。
它是一部好電影,毫無疑問的。但導演把邊界設定的很清楚。我不喜歡這種四處碰壁的感覺。我所有從他電影中誕生的想法,在延伸的重點都會碰壁,這種邊界感,是我最不喜歡的。所以我不會。”
罕見的,許鑫直接蓋棺定論。
“他很好,但沒那么好。當然了,也可能這只是我第一次看,或許以后會更改我的想法也說不定。”
而他話音剛落,一旁的克里斯托弗也點點頭:
“我和許的觀點一樣。確實是一部很棒的電影,甚至是我今年看到過的最有意思的電影之一。但就像是許說的那樣,導演用華麗的技法講述了一個很棒的故事。可它塞的太滿,留給我們欣賞的地方不多。”
“沒錯。”
伊朗導演法拉哈尼點點頭:
“我們只能跟隨著他的想法走,這太獨裁了。我同樣不是很喜歡。”
“我倒覺得這樣的做法很棒。”
83年的格蕾塔聳肩:
“如果是最終評審,我會把它列為金熊的備選之一……抱歉,和你們意見不同。但我喜歡這種敘事結構下,精心雕琢的藝術品。甚至我不贊成你們那種觀點。我們用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只是我們眼中的電影,卻不是導演的電影。藝術可以包容,但最重要的是藝術家要堅持自己的想法。這部電影,我很喜歡。”
“我和格蕾塔的觀點一樣。”
以童星歌手的身份最開始入行卻活躍成丹麥著名演員的崔娜·蒂虹也加入了討論。
緊接著,有一個算一個,大家就這部片子是否足夠進入但最終角逐,以及是否會投票開始各抒己見……
憑心而論,這才剛放了一部電影,就開始聊這些顯然有些沒必要。
畢竟這才哪到哪……
但包括工作人員這邊卻似乎都不意外。
顯然這種場景并不少見。
也確實不稀罕……在他們眼里,就這才只是兩邊倒。
一邊覺得很好,一邊覺得好是好,但不夠好……
他們還見過因為一部電影,幾個評審吵架吵了一上午,最后對著罵街的呢。
這種操作……簡直毛毛雨啦。
大家就著這部《布達佩斯大飯店》聊了接近半個小時。
最后才在詹姆斯的“調解”下停止了討論。
原因無他。
第一天上午,大家來的比較晚,9點半才開始。
而這部影片放映完之后,又聊了半個多鐘頭。
該吃飯了。
詹姆士·沙姆斯這個老家伙就跟剛才的討論爭執源頭不是他一樣,笑呵呵的用眼鏡布擦了擦眼鏡: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去吃午餐吧。下午還有幾部電影要看呢。”
至此。
關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討論結束。
很兩極分化。
雙方各執一詞,唇槍舌劍。
可結束之后,格蕾塔在起身后,卻對許鑫說道:
“許,中午有空沒,我和你討論一下我編寫的一個劇本。你剛才有些靈感啟發了我……”
臺上是“對手”。
可臺下卻成了朋友。
乍一看還挺荒謬的。
畢竟剛才帶頭沖鋒,覺得這部電影特別好的人就是她。
但許鑫也不覺得有什么。
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通過半個小時的討論,他覺得不僅僅是他,而是在座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對方”不是什么草包。
這種良性循環的學術交流下,成為朋友并不是什么難事。
于是他爽快的點點頭:
“好啊。”
“哈~這頓我請。各位,我們先走啦。”
很直白的美國妞對其他人揮了揮手。
率先離開。
許鑫禮貌致意,接著跟了上去。
同行之間的交流就是這樣。
有真本事,聊得來,順眼,那就多聊聊唄。
不過這姐們也確實能侃,倆人坐餐桌上就是一頓天南海北的聊。
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她在說。
說了快一個鐘頭,1點出頭的功夫,大家再次回到了放映廳里。
上午才看了一部,這二十來部電影,可得抓點緊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