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中國音樂與電影一樣,長期為政宣工作服務。 改革開放后,思潮混亂,即進步又保守,當時唱歌的沒有野路子,全在體制內的文工團、歌舞團。 而在前衛思潮影響下,從“嚴肅歌曲”中慢慢分化出一批“通俗歌曲”第一首流行歌就是李谷一的《鄉戀》。 “你的歌聲,永遠印在我的心中,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相逢” 極受群眾歡迎,但遭到了保守派批評,點名這叫*,靡靡之音,李谷一是黃色歌女,甚至還出了一本神書《怎樣鑒別***》。 然后到了1983年,央視要搞首屆春晚,讓觀眾點歌。 廣電部的大佬親自坐鎮,觀眾點一首歌,接線員就寫一張紙條,放在一個盤子里,端給老大看。 第一盤端過去了,問點的什么?全是《鄉戀》。 大佬不太高興,沒表示,跟著第二盤,第三盤整整五盤條子送過去,全是《鄉戀》。 這下大佬也不敢違背群眾呼聲,《鄉戀》從此解禁,開啟了國內的通俗/流行樂壇歷史。 在那種環境下,第一批成名的通俗歌手,都是從體制內出來的。 李谷一是中央樂團的,毛阿敏是前線歌舞團的,辣英是沈陽歌舞團的,連搖滾教父崔健都是在首都交響樂團吹小號的。 所以在音樂風格上,雖然分成了嚴肅歌曲、通俗歌曲,但根子上還是一家。 到了90年代,商業浪潮,野路子出身的歌手越來越多,他們想成名就得有作品,有人脈,又紛紛向通俗組投誠。 所以大陸樂壇是這樣的:通俗派依附于體制內的學院派,野路子又依附于通俗派,搖滾圈是另外一掛。 這幫人,被稱作大陸樂壇主流! 牢牢把持著嚴肅歌曲、通俗歌曲、搖滾的話語權。 你以為辣英、汪峰、楊坤這些人為什么排斥刀郎?因為刀郎誰也沒依附,成績還那么好,桶了主流的肺管子。 什么“缺乏音樂審美”“沒有詩一樣的詞句”“農村包圍城市”,都是扯淡。 電影也一樣,第四代先占據了主流,第五代憑借國際獎項也分了一杯董,到第六代的時候,房子里面已經沒位置,第六代只能躺地下了(拍地下電影)。 那為什么沒有第七代呢? 因為政策開放,市場活了,外界的熱錢涌進來,專業的非專業的都能拍電影,票房好就成,不在乎你們那點主流不主流。 我受歡迎,我就是主流! 但如果這些沒有開放,繼續保持計劃經濟的電影體制,會怎么樣?第七代肯定會出現,直至第八代、第九代..... 音樂也如此,正處在新時代浪潮來臨,主流話語權仍可一戰的階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