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九章 給大佬畫餅-《重生之我要沖浪》
第(1/3)頁
姚遠在賣慘,
但他成功了!
領導雖說是個科幻迷,對具體的影視產業和制作流程卻不懂,讓《三體》拍電影,還要比肩好萊塢,還要成為中國名片……這話就跟我們計劃在2026年拿世界杯一樣。
不現實啊!
姚遠大吐苦水,領導也是通情達理之人,注意力轉移到了《流浪地球》上,跟著又展開了一番討論。
老實說,《三體》輸出的是全世界通行觀念,《流浪地球》展現的是中國思維,西方人造諾亞方舟,我們卻帶著地球去流浪……
正符合現在中央強調的“講好中國故事”,領導理所當然的轉為肯定,主動詢問:“目前在創作上還有哪些困難?”
“主要有兩點,我們需要科學家的理論支持,需要重工集團的設備支持!”
“重工集團?具體講講。”
領導來了興致。
“科幻分為軟科幻和硬科幻,前者包裹一層科幻外衣,講述人文故事;后者有夯實的理論基礎和實體的科技產品,比如未來的汽車、電腦、機器人、宇宙飛船、各種武器等等。
這些可以統稱為【機械崇拜】,是硬科幻的核心元素之一……”
姚遠侃侃而談,道:“我們錯過了工業革命,我們缺乏工業基礎,導致在表面上科幻干涸,但男人們對機械崇拜是刻在骨子里的。
最簡單的表現,男人對汽車的喜愛。
還有古早的動畫片《變形金剛》,還有日本的高達,那些機器人,鋼鐵巨獸,飛船戰艦,激光炮……
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嘛,只能喜歡人家的文化產品。
但請您相信,這只是隱藏起來的火焰,只是缺少一個契機來引爆它。我們既然拍硬科幻,就有義務在大銀幕上來點攢勁的重機械。
比如《流浪地球》,能不能讓觀眾看見巨臂參天一次能吊起幾百輛汽車的超級起重機,一斗可以鏟起百噸物料的挖機,蜘蛛一樣在任何地形都能如履平地的智能救援平臺,還有巨無霸似的運輸車,戰士的單兵外骨骼……
不是說現在就需要科幻級的產品,而是最好能有現實中的實體,我們根據實體再進行藝術加工,把它變成科幻級的產品。
您可以想象一下,地下城里過春節吃餃子的群眾,地表上轟隆隆作業的重機械,以我們中國為主導的人類組織,自人類誕生迄今500萬年,第一次帶著我們的母星地球,駛向浩瀚宇宙,開啟一段文明的新征程……這是多么浪漫且偉大的科幻啊!”
哎呀!
連于佳佳這種麻木不仁的家伙都聽得熱血沸騰,領導也不禁動容。
高層愛看電影,是有傳統的。
中南海有兩個專門放電影的地方,從教員時代就固定放片,到了80-90年代更是盛況,大佬們多次公開表達對某某片的看法。
比如長者評價《泰坦尼克號》……
因為電影非常特殊,它商業屬性再強,它也是一種輸出意識形態的工具。我們這樣,美國也這樣,好萊塢拍的其實都是美式主旋律。
而這位領導由于職位的關系,可能放在文藝作品上的精力比較多,更能共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