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邵元節(jié)的眼光不錯,后續(xù)的發(fā)展都在他的預計之中。 匪夷所思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城,隨即,又匪夷所思的被全城人所認可,最后,開始向京畿周邊,乃至更遠的地方傳揚。 劉同壽的風頭一時無兩,在民間的稱謂也是越來越多。 上虞小仙師的名頭叫起來雖然順口,但驕傲的京城人卻不怎么喜歡,這樣的大人物,福澤豈能讓小小的一個縣城給占盡?完全就說不通嘛! 于是,各種極盡絢爛的稱號紛紛被冠在劉同壽頭上,大浪淘沙之下,最后剩下了一個最受歡迎的——大明第一國師! 在明廷的規(guī)制中,沒有國師這個稱號,不過,反正只是個稱呼,誰又會計較那么多呢?當消息傳進宮廷后,皇帝也是龍顏大悅,御筆一揮,順應民意的封了塊牌匾給劉同壽。 皇上都認可了,誰還不服?自是皆大歡喜。 有了這個稱號,道家協(xié)會自然更加興旺了,佛門也產(chǎn)生了動搖,禪宗成為第一個主動并入道門的佛教宗派。其實,禪宗本來就是華夏的傳承,其傳承的是chūn秋百家的縱橫家一脈的衣缽,故而長于辯難,jīng于此道者,就算遇上當世大儒,口舌上也占到便宜。 這個說法是劉同壽提出來的,他拿不出證據(jù),不過,只要想想后世的阿三就知道了,創(chuàng)立佛教的他們,有這種機辯的智慧嗎?苦修和瑜伽,才是他們的本行。 禪宗之后,佛教八派中,另外幾個由中土人創(chuàng)建的宗派——華嚴、凈土、賢首、天臺、律宗,紛紛派遣門下弟子入京,向道家協(xié)會,以及劉同壽示好。一時間,雖扭扭捏捏的不肯就范,但只要再加把力。應該就能拿下了。 只有印度本土味極濃,由西行歸來的玄奘創(chuàng)立的法相宗;以及和印度聯(lián)系緊密,在兩地都有傳承的三論宗;以及異族最為推崇,又被稱為黃教的密宗;毫不動搖。意圖頑抗到底。 見是這樣,劉同壽毫不遲疑,直接將早就醞釀好的重磅炸彈拋出,將佛宗各派炸了個人仰馬翻,外焦里嫩。 他沒用權(quán)勢壓人,權(quán)勢見效快,但對人心的影響卻沒什么效率。可能還會產(chǎn)生反效果,這次,他用的依然是輿論攻勢。 那是一本書,名字叫:東游記! 創(chuàng)意出自劉同壽,動筆的卻依然是吳承恩。后者在聽過大綱之后表示,這個題材很對他的胃口,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樣。 劉同壽自是竊笑不已,當然是量身定做了。除了方向反了之外,其他內(nèi)容幾乎完全一致。就是取經(jīng)的人換了一下,取經(jīng)的方向和對象也都換了。 取經(jīng)的和尚叫達摩。因為西方貧瘠,人xìng惡劣,故而他從印度出發(fā),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在中土求得正果,創(chuàng)立禪宗。并以此反哺了原始佛教,使其有了長足的進步。 嚴格來說,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此外,鬧天宮的猴子也是有的,只是這次它鬧的不是凌霄寶典。而是西方凈土。如來佛祖則趴在桌子底下,喊出了那經(jīng)典的一嗓子:快請玉皇大帝……當然,這猴子是中土的,因為它是女媧娘娘的石頭么。 東游記的問世,給了佛教種種一擊,搖擺中的五派徹底打消了觀望的念頭。望風影從。依然不肯就范的三派,則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邪教,與白蓮教并列,成為了四大邪宗,從此只能轉(zhuǎn)入地下發(fā)展,也就是后世所稱的魔門。 于是,宗教戰(zhàn)爭告一段落,一個嶄新的道教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打著皇帝和國師的名號,蓬勃發(fā)展起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