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十章 卻陷紛爭(5.6k)-《覆漢》


    第(2/3)頁

    所以冒死毛遂自薦!

    當然了,明白人都知道,盧子干這叫圖窮匕見!

    反正就是花樣秀,反正就是要來修石經!而皇帝也好,朝廷也罷,被盧植秀的暈頭轉向,再加上這位實在是能文能武,人才難得,而且人家終究是把九江蠻給按下去了,是完成了朝廷布置的任務的……所以,最后朝廷終于是無可奈何的準許了,還來當你的博士,順便修石經吧!

    而直到這個時候,公孫珣、公孫瓚、公孫越三兄弟,或者說這三個遼西土包子才從許攸那里聽知道了真相——原來這些事情竟然都牽扯到了經學中今文與古文的意識形態斗爭。

    這里多扯一句,所謂今文古文的差異無外乎是三點:

    首先是書寫文字的不同,這個也就是所謂今文古文名稱的來歷了,其中今文是由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和小篆書寫的;古文則是由漢代之前的古文字書寫的。

    其次是內部制度不同,今文派認為孔子所著《春秋》是元經,老夫子在這本書里闡述了自己的精華政治思想,所謂微言大義、字字珠璣,所以應當抱殘守缺,四個字都可以闡述出十萬字的政治論文來;而古文派認為,孔子只是信而好古,單純的闡述了古代圣人的思想以及古代完美的制度,自己并沒有發揮,而且古文派中周公的地位高于孔子。

    最后,就是依據的經典不同,光是一個《春秋》的注釋就依照傳承有三家顯學,古文崇尚《春秋左氏傳》,今文則信奉《春秋谷梁傳》以及《春秋公羊傳》。而《詩經》也分為《韓詩》、《齊詩》、《魯詩》、《毛詩》……反正派系分明,宛如涇渭!

    當然,這種科普類的廢話少說,回到眼前,此時此刻又是一個什么局面呢?

    答案是抱殘守缺的今文派,盡管繁瑣,盡管迷信,但因為其中《春秋公羊傳》一脈的董仲舒搞出了天人感應和大一統思想,使其早在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時期就不可動搖的成為了朝廷的‘官學’。而當初漢光武帝劉秀重整山河時,為了統一思想設立的十四個博士,也大部分都是今文派。所以,朝廷對今文派的全力支持,一直延續到眼前。

    另一方面,古文派雖然得不到國家層面的支持,但在學術水平上確實比今文派進步的多,這些年真正有學術成就的大儒九CD是古文派。所以……它也就是得不到中樞支持而已,甚至可以說如今中樞以外基本上是古文一統天下的味道。

    最最后,真正讓公孫珣三兄弟無言以對的是,自己三人的記名老師盧植,乃是古文派大家,而另一位半路截胡的老師光祿勛劉寬,因為是《韓詩》的代表人物,所以是今文派的大佬。

    迷迷糊糊的,三個遼西來的土包子就發現自己三人陷入到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地步。

    “你們不曉得。”許攸也是難得的滿臉嚴肅和認真。“盧植盧公乃是這些年朝廷第一位古文博士,當日他入朝的時候,天下士人都隱約覺得這是古文取代今文的標志……甚至我私下猜度,他被四府聯名舉薦去九江平叛,跟這次修石經的事情恰好撞在一起,恐怕也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因為朝廷三公九卿以及其他諸位博士都是今文大家,對修石經一事早有預謀,就是想要借此鞏固今文地位,所以才使出了這個手段!”

    公孫珣等人為之默然……這時候三個土包子是真不知道該說什么了。

    “不過。”許攸連連搖頭道。“誰又能想到,你們幽州來的大儒果真文武雙全。那九江蠻的難纏乃是眾人皆知的,可區區數月而已,這邊石經的事情剛一發動,盧公就把事情辦得漂漂亮亮的回來了,而且還不忘記連續上書朝廷公開嘲諷諸位今文大家……這手段委實令人生畏。”

    “當日劉師知道我家大兄是盧公的記名弟子后,卻又收大兄為入室弟子,莫不是也有什么……考量?”公孫越略顯無力的問道。

    “只怕是了。”許攸捻著胡子道。“但考量稱不上。你們想想,咱們劉師位列九卿,名滿天下,也不差弟子,何須算計你們幾個?而且聽你們說當日情形,也確實是偶然,再加上劉師也不知道這盧公數月就能回來啊!所以,只怕當日心里愛惜你們人才的想法是多于搶走盧公幾個優質子弟想法的。”

    公孫珣連連點頭:“劉師寬仁,對我們三人也是恩重于山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怪到他頭上!不過子遠兄,你是才智之士,請你務必指教,這盧公幾日內就要回來,到時候萬一和今文諸位大家爭斗起來,那我們兄弟該如何自處?”

    “這便是關鍵所在了。”許攸嘆了口氣道。“賢仲昆這身份著實尷尬,且容我細細想來。”

    三兄弟一起無言靜待。

    “當先一個。”許攸思索一番后說道。“這盧公回來,今文古文之爭就是必然免不了的,誰讓盧公雖只一人,身后卻有勢大無比的整個古文派呢?再加上石經的工程雖然需要數年,但定下版本卻只能是在年內,所以這爭端非但是免不了的,而且恐怕要上來就開宗明義,激烈無比。”

    公孫珣無語至極,只能束手而立:“這天下亂成這個樣子,宦官專政不說,光是今年,先是四月雨水壞了諸位先帝的陵寢,然后現在洛陽和弘農又開始鬧蝗災……朝廷諸公怎么還有心思爭什么今文古文?”

    “阿珣哪里的話?!”公孫瓚聞言冷笑道。“再亂,這大漢朝還能亡了不成?至于這今文古文,咱們來洛陽也有數月了,難道還不曉得厲害?袁楊兩家為何能四世三公?咱們劉師為什么又能被選為帝師,而且被認為遲早位列三公?首先一個,他們家傳的學問是官學,也就是今文!”

    “伯圭所言甚至。”許攸點頭道。“這才是關鍵所在,本朝可是講究一個經學世家的,這做什么官是由家世來定,而家世是又得靠經學支撐……其實這也是古文派雖然勢大卻始終沒法掀翻今文成為官學的根源所在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