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孫珣且戰且思-《覆漢》
第(2/3)頁
“子伯的這些話,我怎么會不懂呢?”公孫珣也跟著感嘆道。“可然后呢?”
“什么然后?”婁圭茫然道。
“若是有一日,你我各自遂了志向,然后便不管事了嗎?”公孫珣不由反問道。“倒時候該怎么收拾局面?用誰收拾局面?你想過沒有?”
婁圭一時無語:“這天下剛有亂象,君侯居然就想的那么遠嗎?我和子衡之前便議論,說你最近為何總是失神失態,還以為……”
“子伯。”公孫珣從馬扎上起身道。“既是如此,我便正式與你說一遍好了,你屆時跟子衡再說,我就不多言了……”
“君侯請講。”
“我的志向沒有改變,也不至于因為一戰之慘烈就心生不忍。”公孫珣看著自己心腹認真言道。“只不過,仗打得越多,見識的東西越多,我就越覺得將來安定天下會越難……不知為何,我總覺的自己還少了一些東西。所謂且戰且思,唯此而已。”
婁圭怔了一怔,倒是干脆拱手賠禮:“如此,倒是我想多了!等再見了子衡,也一定說給他聽。”
“其實,如子伯、子衡你們這般為我多想反而是好事。”公孫珣伸手托住對方懇切言道。“這些日子,終究是我心思晦暗,鉆了牛角尖,以至于居然淤積到面上……是我不對!天長日久,這種事情不妨以后再說,且看現在才對!”
“君侯說的極是。”婁圭也松了一口氣。“如今不妨且看現在局勢!”
話雖如此,但眼前局勢也未看許久。公孫珣眼見著黃巾軍最后的抵抗努力也化為烏有,轉而全線潰退,正要移動旗幟,親自壓上前去時,卻忽然有人來打擾。
“皇甫將軍請我入城?”公孫珣指著眼前無邊無沿的戰場似笑非笑。“現在嗎?”
“是!”來人是個四十來歲,操著涼州口音的文士,他聞言當即拱手道。“我家將軍說,戰局已然成定局,且讓兒郎們立功便是,如君侯這般,不如入城安坐!當然,若君侯有心督導戰事,不去也無妨。”
公孫珣不由和婁圭對視一眼,然后各自搖頭失笑,便是這個來請人的文士也跟著笑了起來。
話說,這片戰場上的漢軍三位主帥,理論上是平等的……這是因為什么左右五官中郎將,什么爵位,在代表了天子權威的節杖面前毫無意義。非要分個上下,那也只能說論資排輩,皇甫嵩年紀最大,大家敬重一下,唯此而已。
既然如此,為何此時皇甫義真又要擺出一副姿態,請公孫珣入城呢?
答案很簡單,這是要給朱儁讓功勞!
而公孫珣之所以和婁圭相視一笑,乃是他們對此早有準備。
實際上,還沒來到潁川的時候,此時應該留守大營,正隔岸觀火的董昭就在路上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董公仁當時的話很直接,也很簡單,那就是朱儁敗了一場,是需要功勞的,不然很可能會獲罪。而公孫珣卻不需要功勞,所以來到潁川后他應該等皇甫嵩出頭,趁勢讓出功勞。
前者好理解,后者又怎么說呢?
董公仁依舊給出了一個直指人心的解釋——此番平叛,不能做名義上功勞最高之人,也不能做得人心最多之人,否則必有后患!這個后患可能來自于野心家,也可能來自于宦官,甚至有來自于天子……但無論如何,都一定是有的。
那么,一邊讓功給可能會負罪的朱儁,就是為了不做功勞最大那個;而不主動提出,便是不做賺取人心最多的那個;至于為何還有身體力行去辛苦打這一仗,這就公孫珣本人一意堅持的了……畢竟他知道,在真正的明白人眼里,尤其是集合了無數豪杰的軍中,大家始終會明白怎么一回事的。
這仗不是白打的!
總而言之,皇甫嵩的邀請,公孫珣和婁圭其實早有準備,不就是讓他入城,然后讓朱儁一個在外指揮嗎?
隨他去好了,鴟得腐鼠而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