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孟浩然出生在乾慶二十一年的春天,李承乾聽著慎弟的解釋,孟浩然出生在襄陽,而且是個富裕人家。 李慎恭敬地站在一旁,行禮道:“皇兄,就這些了。”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倒也沒什么好査,李承乾也習慣了看著這些人杰一個個出生在盛唐,在盛唐長大。 盛唐是從戰火走出來的,因此現在的唐人依舊尚武。 承天門前,稚奴的表演結束了,那個大爐子又一次熄火了。 李治頗有成就感,遞上圖紙。 李慎也是一臉的期待。 李承乾還未打開圖紙看,吩咐道:“慎弟,近來你去一趟河西走廊吧。” 李慎的神色驚疑不定。 “朕打算在河西走廊建設一座大城關,就在嘉裕山邊。你與稚奴可以一起去,這是一個為期數年的工程。” 看了眼還站在一旁的李治,李承乾又道:“稚奴,你可以將爐子也帶去,朕讓徐孝德安排了很多工匠,你可以讓那些工匠幫你。” 小鵲兒道:“父皇前兩年就開始安排了,少府監那些手藝精妙的工匠都派去河西走廊,說是開設一個專門用來鑄造鐵器的大城。” 李治有些恍惚,“當真?” 小鵲兒道:“父皇給少府監的旨意,都是我親自送去的,豈會有假。” 能夠招募最頂尖的工匠,將大量的銅鐵資源整合在一起,也只有皇帝能夠做到,李承乾提起筆在圖紙上做著修改,一邊道:“把輪子放在爐子下應該會更好,熱氣是往上走的,利用往上走的熱氣是對的,但朕覺得換向閥應該在上方,不應該在下方。” 正說著,李承乾將圖紙倒過來,重新交給他,道:“這樣去試試?” 李治忽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與他多年前想要造車的想法不謀而合,似乎理所應當的,輪子就應該在爐子下方。 按照皇兄的指點講這個爐子完全可以造成一駕車,再一想……這駕車要成什么樣,李治便一點頭緒都沒有了。 一樣東西從有到無是很不容易,在此之前,誰也沒有想到這種鍋爐可以推著輪子轉。 乾慶二十一年秋,長安城外準備了一支兵馬,這支兵馬是由工部尚書徐孝德帶隊。 李承乾正在皇宮看著於菟正執筆在一份考卷上做題,這道題是生產資料與生產工具的之間的關系。 這是一道論述題,從皇帝的立場上來看待這道題其實簡單,就像是先前掌握生產工具的杜荷,對皇帝來說解決這個麻煩就很簡單,坐在皇帝這個位置上,可以用很多種手段,將對方的生產工具占為己有,并且將這個生產工具,迅速地普及。 成為更多人的生產工具,這就像是拿杜荷的造紙術來說,朝中先買下杜荷的造紙術,再將其交給各個村縣,進行生產競爭,從而完成一種優勝劣汰的篩選。 如果皇帝得到了某種生產工具,大可以將這個生產工具交給所有的子民,因對皇帝來說,一旦生產工具與賦稅相關,那么皇帝的利益與廣大的群眾是一致的。 這種一致性,又從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集權與資源整合的能力。 那么繼續往下論述,從生產關系又可以剖析出社會關系。 於菟用了一個時辰寫完了這道論述題,論述題是最難的,也沒有唯一正確答案,他神色不安地將答卷交給了父皇。 李承乾正看著答卷,年邁的楊內侍快步而來,他拄著拐杖,正要開口。 於菟忙上前去攙扶這位年邁的老內侍。 見狀,他先有躲閃,卻見太子已扶住了自己手臂,道:“豈敢讓太子……” 於菟道:“您若在父皇面前站不穩,豈不是在父皇面前失儀?” 楊內侍渾濁地雙眼又看了看陛下,稟報道:“陛下,晉王與紀王已隨徐孝德前往河西走廊。” “動身了?” “是的,一個時辰動身的。” 李承乾頷首道:“朕知道了。” 楊內侍朝著太子笑了笑,而后站到了一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