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承乾道:“上一次這樣出游,還是與父皇去泰山。” 高季輔道:“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正值深秋時節,李承乾看到了滿山金黃的樹葉。 大船在開闊的湖面上行駛著,湖面很寧靜,船只過了水面會掀起兩道從內向外的漣漪,慢慢地向遠處擴散,直到湖面的兩岸。 到了夜里,李承乾見到了停在湖面的小船,那些小船點著一盞盞燈,在漆黑且寧靜的夜里很明亮。 低頭看向河面,還能看到水面上有星空的倒影。 這里雖說不是在寒山寺外,也算是見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要是有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應該也能聽到夜半的鐘聲。 入秋的季節,總是會有些詩意。 平靜地過了三天,又一次下大雪的時候,皇帝的大船到了揚州。 皇帝一家沒有進揚州城,而是在外面走動著。 揚州的人們甚至還擔心皇帝會像當年的楊廣一樣,不過好在這一次護送皇帝的大軍都自帶干糧,沒向揚州城里要糧食。 在揚州有一個湖,這個湖與運河相連,這個湖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瘦西湖。 瘦西湖就像是一條細長的水帶,到了春季兩岸的楊柳依依很漂亮。 李承乾在湖邊尋了一處宅院,暫且住了下來。 冬季的瘦西湖邊,風比往常更多了一些,住在湖邊也有不好的地方,到了夜里風很大。 翌日,湖邊下了大雪,李承乾坐在河岸的涼亭內,喝著茶水,欣賞著雪景。 蘇婉與寧兒,小福三人找了幾個揚州的婦人,學著做一些揚州的菜肴。 她們三人近來很熱衷做菜,每到一個地方,就想學著煮出地方的口味。 李承乾坐在宅院外,看著漫天的飛雪落在湖岸邊的枯枝上,四周靜得出奇,甚至一時間希望這場大雪能夠持續得更久一些。 因皇帝在這里,瘦西湖的這邊都被圍了起來,沒有別人出入。 李道彥急匆匆而來,遞上一份奏章,“陛下,長安送來的。” 李承乾看了眼奏章就放在了一旁,上官儀寫的都是朝中的近況,簡而言之說的都是一些尋常事,朝政穩定,一切都很順利。 太子掌權處置國事雖說還很生疏,不過往后早晚會熟練的。 李道彥又道:“陛下,李義府來了。” 李承乾放下了手中的茶杯,離開了這處涼亭。 李義府就在瘦西湖的入口處等待著陛下的召見,沒想到陛下親自來見了。 “陛下。” 李承乾走上前道:“這兩年你多有奔波,辛苦了。” 李義府行禮道:“臣這三年一直在查問鹽商之事,在揚州與兩淮鹽商有不少,臣整理好了名冊。” 這兩年李義府查問揚州各地,鹽販子上上下下,分了好幾撥,從上游到下游都有。 名冊很厚一眼,見陛下片刻間也看不完,李義府又道:“兩淮的鹽會便宜些,但送往洛陽或者遼東都會是另外一個價格。” 李承乾翻看著名冊,不住點頭。 李義府遲疑道:“可鹽有不同,市稅也不同,大大小小的鹽販子更是難以尋找,他們遍布各地,還有的白天是行腳的商戶,到了夜里就成了鹽販。” 這些名冊都可以歸結為三個問題,賣鹽的人,買鹽的地方,與賣鹽的價格。 李承乾看著名冊來回走著,道:“你能見到這些人嗎?” “臣可以見到幾個大商,那些小商販恐怕不好找。” “你與他們談談,朕可以讓他們繼續賣鹽,并且可以給予他們市場以及入市的許可,但他們需要上繳往年沒有上繳的賦稅,按照每年所得利潤,朕要他們八成的利潤當作賦稅補上給朝中,每年的八成,從武德元年開始算,補繳之后他們可以繼續賣鹽。” 李承乾詢問道:“辦不成這件事嗎?還是你覺得朕要得太多了?” 李義府遲疑道:“他們與地頭相識,勢力盤根錯節,臣不能把握,這些人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