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屠龍(八)-《重生之似水流年》
第(2/3)頁
所謂的反復橫跳,今天打生打死,明天把酒言歡,畢竟是少數。
直正的利益體現,就是現在這副模樣,相互制衡,相互利用。
此時,領導們淺笑不語,低著頭把玩手里的鋼筆…文件夾?
一副你們生意人的事兒,我們不懂,也不參與的架勢。
幾個電信企業的老總卻是笑的燦爛,有點挑釁意味地看著齊磊,“小齊總,意見不統一啊,怎么辦?”
網通的老總則道:“要不,再討論討論?”
就見齊磊一副便秘的架勢,要多難受有多難受,不想開口,可又不得不開口。
踟躕扭捏了很久,連常蘭芳都看出來了,就差沒敲他的后腦勺,還特么演?差不多得了!
“好吧!”最后,齊磊還是答應了下來,就像吃了好大的虧一般。
左右看看,苦臉發問:“那什么…從哪開始說過來著?”
HW的代表一笑,提醒道,“剛剛常老在問,為什么先緊著交通發達地區?”
攤手道,“既然是扶持,那就一視同仁嘛!”
“哦哦。”
齊磊想起來了,深吸口氣,剛要開口,遠處柳紀向的耳朵已經豎起來了,就等著齊磊竹筒倒豆子。
結果,電信的老總就在這個當口突然蹦出一句,“不不不不!!可以再往前一點。”
“你說郵政掙大錢的時候在后面,這個判斷你是怎么來的?”
好吧,每個人的側重點不一樣,對于電信來說,他就記住齊磊說的,郵政能掙大錢,比他們都掙錢。
要知道,三四年前,可是這位老總親自主導的和郵政分家。
齊磊卻是對這位老總一翻白眼,心說,搗什么亂呢?剛上勾。
不過,先談郵政也是好事兒,可以做為佐證。
反問道,“郵政現在一年賠多少錢?”
電信老總想都沒想,“三四百億吧!”
齊磊,“錢都花在哪兒了?”
老總,“當然是都花在鋪設低利用率網點上了吧?”
所謂低利用率,就是偏遠地區的網點。
郵政號稱從南到北,珠峰上都給你送上去,不是說著玩的。
而后世郵政那么廣泛的鋪設,正是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紀初這幾年不計代價瘋狂布局的結果。
電信老總又道,“我知道這是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也不反對這種有悖市場經濟的補貼行為。”
“郵政到家,本身就是民生項目,賠錢也是應該的,我可沒有反對郵政布網的意思哈!”
“可是,你說這是賺錢的買賣?怎么賺錢?”
自信的看著齊磊,“我可不認為郵政的郵遞、快遞業務能賺錢,到什么時候都是賠的。”
結果就見齊磊一笑:“我也沒說郵政靠郵遞業務賺錢的啊!到什么時候郵遞業務都是賠錢的。”
電信老總,“那你還……”
齊磊,“我就問您一句,拋去快遞、郵寄業務不談。”
“單單一個匯款業務,農村老百姓除了郵政,有別的選擇嗎?”
電信老總一下怔住,“這……”
齊磊異常堅定的聲音再次傳來,“沒有!!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郵政匯款!”
“在轉賬業務上,郵政甚至完爆五大行!”
“它不賺大錢,誰賺大錢?”
一語點醒夢中人,登時所有人都明白了,郵政為什么能賺大錢。
這么說來,還真不是靠快遞業務。
電信的老總則是瞪圓了眼珠子,突然一拍腦門子,“金融!!郵政的金融業務!”
齊磊呵呵一笑,“想通了?”
確實是金融,二十年后都開玩笑的說,郵政靠銀行業務賺錢,甚至還有點嘲諷的味道。
這話對也不對。
或者說,很多人是沒經歷過那個年代,那個只有郵政風里雨里,不論在哪兒,都能把匯款單送到手里的年代。
這個年代不是后世,有WX、ZFB轉賬,再大額一點插上U盾,網上銀行點幾下就搞定。
這個年代,兩地之間轉賬,尤其是農村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兒,幾乎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用郵政匯款。
一張郵政的單子從城市飛向農村,再憑匯單就近去郵政儲蓄取錢,是這個年代所有外地務工人員的記憶。
越是偏遠的地區,就越得通過郵政。
也正是憑借這個優勢,憑借無敵的匯兌網絡,使得郵政在金融業務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然就起來了。
此時,齊磊看著眾人,“咱們有七億農民!七億啊!!”
“郵政挖掘的就是這七億市場,而且還沒人和他搶。”
“今天,他幾百億,幾百億的投入,明天就能十倍的賺回來!”
“所以說,你們覺得這筆投入虧嗎?”
眾人沉默了,這筆賬很好算,在場的誰都算得明白。
只不過,其實也和普通人一樣,沒往那個方向去想罷了。
或者說,人家想到了,他們沒想到。
尤其是電信的老總,有點后悔了,不應該分家啊!
——————
齊磊一段話,與其是在說郵政,倒不如說像點醒了夢中人一般,為在場的眾人打開了全新的視野。
以往,這些電信企業對農村其實都是抱著一點抵觸的,賠錢買賣,都是帶著國家責任去拓展農村市場。
可是現在看來,也許是他們想的不夠全面了。
主要還是看能不能找準路線,像郵政那樣,看似送快遞的,可是人家其實是搞銀行的,你誰能想到?
網通老總從深思中抽身,“所以說,小齊總的意思是,拓展農村市場,不一定是賠錢的買賣?”
“只要像郵政一樣,找到突破口,不一定非得盯著中心城市的市場啊!”
話到這兒,已經是一腳踏進門里了。
幾個老總急問,“那小齊總的突破口在哪兒?”
“這個嘛……”齊磊沉吟了一下,干脆走到白板前,把之前的板書都擦掉,“咱們列舉一下不就得了?”
“咱們就一起想一想,農村存在哪些優勢?”
這個很好總結,“農產品,剩余勞動力!”
HW的代表又道,“山野特產!”
華星代表,“風俗文化!”
常蘭芳則是想到了一個特別的,“鄉村旅游、度假!”
鄉村旅游在京城周邊已經漸漸火起來了,像是黃花園水長城、密云水庫,十渡的漂流什么的,在京城年輕人中很有熱度。
齊磊把這些一一記錄下來,寫在白板上。
隨后,刷的畫了一個大圈,“這些是農村特色,也是農村優勢。”
“可是,缺少什么?”
這回都不用想了。
網通老總玩笑道:“要想富,先修路!缺少交通渠道嘛!”
讓大山里的山貨走出去,這是這個年代不少偏遠山區的口號。
常蘭芳一下就明白了,“所以,你要找交通發達的地區。”
“可是……”老太太一皺眉頭,“可是,交通發達的地區不需要網絡也走得出去啊?”
卻是齊磊道,“奶奶,您目光再放遠一點。”
“啊?”常蘭芳不解,“再遠一點?”
齊磊則是看著眾人,“交通是必要條件,可是交通為農村帶來的流通優勢不明顯。”
眾人,“怎么講?”
齊磊,“輻射范圍太少了。”
交通便利,給農民帶來的好處,頂多就是到附近的中心城鎮,再遠走不出去了,缺少流通觀念。
當然,不是說農產品、山野貨走不出去。
而是,不是由農民自己送出去了,是通過中間商。
“在我們老家,一到冬天,蘋果都是用絲袋子裝著賣的。柑橘貴一點,也就是商販一車皮一車皮的拉回來,租一間暖房賣。”
“即便是這樣粗獷的銷售方式,好的柑橘也得幾塊錢一斤。”
“可是大家知道,在四川、湖南這些柑橘產地多少錢一斤嗎?”
后面華星的代表一聽,問我擅長的上了啊!
嚷嚷一聲,“最好的柑橘行情,五毛!”
他老家就是柑橘產地,老父親就是種橘子的。
齊磊笑了,“這就是問題所在。最好的柑橘幾毛錢;尚北的大米,農民的出售價格其實不比普通大米貴多少。”
“香格里拉的松茸,山民采集下來,一等品,也不過十幾塊錢。”
“新疆的葡萄,更便宜!”
“可是,這些東西搬到大城市,都是天價。”
“農民其實是整個銷售環節里獲利最少的。”
“當然,我不是說中間商,運輸環節占據了大部分利潤,太黑心。”
“實際上,常奶奶最清楚,也許某個環節占據了大部分利潤,可大多數還是一筆經濟賬。”
“無法形成規模運輸、規模收購的成本增加,銷售環節的店鋪、運營成本等等。”
“就拿超市里的一種高價水果來說,誰掙的最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