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原來可以這樣(一)-《重生之似水流年》
第(2/3)頁
進到八期教室就是一愣,還以為自己走錯了,“這節課不是我的嗎?”
就見教室后面坐一排,董大校長、鄭副校長、張路臣、廖凡義、龐清方等等,連搞科研沒工夫上課的陳姥爺都在。
好吧,大伙都是來看齊磊笑話的。
人家董大校長說了,走他的路讓他無路可走,他就該認認真真地往出倒干貨了。
而齊磊這邊也終于搞清楚了狀況,不是他走錯了,是校辦組織的臨時觀摩。
心里還嘀咕呢,有啥可觀摩的?
關于齊磊非常著名的,視野就是知識、理性與邏輯的那一課,大伙兒也聽了不是一次兩次了,記性好點的都能背下來了,還用觀摩?
撇著嘴走上講臺,把保溫杯一放,拿起半截粉筆掃視全場。
“咱們都太出名,不用自我介紹了!”
不出意外,引得教室內的一陣哄笑。
確實出名,能進雛鷹班的都是北廣的精英,而齊磊那就更不用說了。
齊磊也干脆,直入正題,“首先歡迎加入雛鷹計劃!傳播學第一課,咱們來說一說——視野。”
結果同學們一聽,“什么玩意?還是視野?”登時一陣嗡嗡聲。
齊磊皺眉,“什么情況?”
倒是第一排的一個女生好心地提醒齊磊,小聲道:“小齊教授,張教授上節課講的就是視野呀。”
“嗯!?”齊磊瞪向后面的張路臣和董大校長,瞬間就全明白了,截胡是吧?
張老頭似笑非笑,指向董北國,“董校長讓講的,說你有新東西。”
鍋甩的那叫一個順暢。
而董北國也是心安理得,苦口婆心,“年輕人要嘗試新東西,怎么能躺在功勞簿上踟躕不前呢!”
“來來來,來點新的,讓我們觀摩觀摩。”
其他幾個領導、同事也是一副看熱鬧不怕事大的架勢,讓齊磊半天沒回過味來。
第一反應就是:這北廣不能呆了,一個個都不像好人!
臨時換課,還是開張第一課,這多大個事兒?但凡換個一般人就傻這了!
端起保溫杯,慢條斯理地吸溜著。
別人都以為小齊教授真牛,這都穩得住,有點臨危不亂的氣度了。
可是了解他的都知道,他這是在思考對策。
所以,董北國也不急,給你十分鐘組織一下語言又能怎么樣?
但是讓董大校長瞠目結舌的,還十分鐘?十秒鐘齊磊都沒用上。
“好吧!”把保溫杯一放,再次拿起粉筆,風輕云淡,“既然視野這一課張教授講過了,那這節課咱們就聊一點簡單有趣的。”
“簡單有趣?”后排的張路臣等人相視一眼,皆是驚訝。
以他們對齊磊的了解,這絕對是一句假謙虛。
廖凡義低語,“這小子還真有貨?”
陳姥爺皺眉,“按說…沒了啊!前幾天我找他,問有沒有什么新的課題思路,他說沒有。這是糊弄我老頭子呢?”
好吧,正如董北國之前所說,齊磊可不是樣子貨,他是真有東西的,而且是大伙兒看不懂的新東西。
“今天,咱們講兩道數學題、一個傳播學概念和一個科學猜想。”
說著話,齊磊回身,開始做板書。
兩道數學題:
1.【(2-1)+(2-1)+(2-1)+(2-1)......+(2-1)】
2.【2^n】,也就是2的n次方。
一個傳播學概念,是大家都無比熟悉的——【知識溝】。
一個科學猜想——【卡爾達舍夫等級】。
“???”
“???”
“……”
大伙心說:這三個事兒…有關系?
董北國則是瞪著眼珠子,好好琢磨了一下。
結論是:這三個事兒,怎么看怎么也不像能放在一起講的吧?
只有兩種可能:
要么齊磊故意的,扯閑篇氣人。
要么,他有真東西,而且是個大的。
只聞齊磊:“兩道數學題,初中學生都知道什么意思,就不解釋了。”
“【知識溝】,這個你們大多數人應該也都學過了。這個概念認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處于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獲得媒介知識的速度是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差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
“說白了,就是接受同樣的信息,同樣的知識,富人和窮人之間的知識差距不是相對縮小,而是越來越大。”
齊磊把這段書面解釋寫到黑板上,回身隨口道,“這個概念最早成型于1970年,由三個米國傳播學者提出。經過近四十年的研究拓展,可以算是西方傳播學的一個理論基礎了。”
“但是!”話鋒一轉,“我為什么只認為它是一個概念,而非理論依據?那是因為,它是依托西方資本邏輯而形成的,討論的是在不同階級人群中信息傳播的效率、速度和效能。”
“在西方,經濟地位就意味著一切,社會地位、認知能力、世界觀、價值觀等等。所以,他們可以用經濟地位來做為標尺。”
“再說直白一點!”敲著黑板,“這就是給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做背書的,是個資本工具。”
“但是!”語氣加重,“在華夏文化的語境下,還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雖然西方【知識溝】理論也可以被我們很好地應用,同樣使用于很多場景。但我認為缺少東方文化影響的因素,所以它是片面的。”
“或者說,面對東方文化下的【知識溝】理論,我們可以從學術上進一步的完善,加入一些變量,使之成為真正的理論依據,而不是概念。”
后排一幫老學究聽到這兒,“……”人都傻了。
一屋子的傻同學一點反應都沒有,可能還沒意識到齊磊在說什么。
他在重新定義一個西方普遍認知的傳播學理論,用中國人的思考提供變量,形成我們自己的傳播理論依據。
這…這就很牛叉了!
董北國氣都粗了,還真是個大的?
但他還是不明白,這和數學題,還有科學猜想,有什么關系?
臺上齊磊根本沒管后邊的一驚一乍,不都想要干貨嗎?這回給你來個純干的。
依舊淡然,說出一句更狠的,“那么今天,咱們就用效率、效能之外的角度,假定所有人的信息接收效率、效能都相等的情況下,重新看一看知識溝是怎么形成的。”
“為什么同樣接收知識,差距卻越來越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