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狀元郎是萬元戶-《我的1979》
第(1/3)頁
進入8月份中旬,淮河汛期,又有間歇性神經的暴雨,通往鎮上的那條土路已經被水淹了,河溝池塘水位暴漲,所以這階段李和都不準小五丫頭出門玩,小丫頭因為偶爾溜門出去,屁股也沒少吃巴掌。
氣溫降下不少,鎮上小商小販越來越多,街道上每天也是越發熱鬧,人就是這樣,有一個人帶頭,后面的人膽子就大了,橋對面都新開了一家小飯館,說是飯館,就是簡單幾個熱菜和炒面。飯館開業那天,李和算是激動壞了,這蔥油餅算是吃的都想吐了,終于可以正兒八經的喊一句,老板買單。就連水產公司門口都擺上了早點攤,結束了沒早飯吃的歷史。
更高興的是,買肉不要肉票了,村里的大胖子陳永強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李和兄弟倆的刺激,居然七里八鄉的跑去收生豬,做起了豬屠戶,在鎮上擺了肉案子,哪怕生意再好,每天都會給李和留2斤五花肉,李和終于實現了天天吃肉的夢想。陳永強后世確實是做起了豬屠戶,可沒有這么早啊,記憶中應該是81年左右,現在做起了豬屠戶,整整提前了2年啊。難道這就是自己的蝴蝶效應?你在改變自己一點點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歷史。
身處在這個時代只有用心感受,才能體會到時代脈搏的細微跳動,每天的變化都是不知不覺,春風最是潤物細無聲。
不過這短短時間的變化,依然讓李和蛋蛋非常憂傷,因為現在不止他一家朝水產公司送黃鱔,光看到的就有三戶了。其中一家的還是開著拖拉機,那是相當的拉風,比后世開寶馬的還闊氣,李和現在不止蛋疼,腎也疼。只能感嘆聰明能人還是太多了,水產公司剛放出點風聲,這幫人就能趁勢而起。
更令李和驚訝的是,鎮上開始多了兩戶人家收黃鱔,一個擺在鎮子的街口,一個就擺在洪水橋的北橋頭,而李和就在南橋頭,兩家一家守著一個橋頭。
李隆和大壯自然憤憤不平,認為人家搶了自己生意,李和拉著說道”穿衣吃飯,各憑本事,你能有啥說道的,這橋又不是咱家的“李和也沒多說,難道還和他倆解釋啥是市場經濟不曾。
李和只是驚訝于這個時代的傳染力,自己只是放了點火藥引子,想不到引線能哧溜這么長。本來這黃鱔生意,也就沒打算做多長時間,競爭會越發激烈不說,溝里地里的黃鱔在這個季節也是有數的,只會越來越少,李和這階段每天也就只能勉強收個5000斤,有時用不了那么多板車,只得讓老爺子李福成在家歇息。
可這一個多月來,卻是沒有少賺,去掉所有開銷,手里有15000多塊錢,家里除了老娘不清楚具體,兄弟姐妹幾個都是心里有數。妥妥的萬元戶啊,就相當于”土豪“的稱呼,最大面值還是“大團結”的十元版,一萬元對人們來說,那可是一個“天文數字”。
有錢了,這一家人做事的精氣神立馬就不一樣了,向來節省的李梅硬狠下心到供銷社給每人扯了2尺不需要布票的土布,一人做身新衣服。又心疼倆兄弟,風里來雨里去,天天光著腳板,又和王玉蘭從早到晚納鞋底,做起了新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