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潮起潮落-《我的1979》
第(2/3)頁
電報上也說了于德華的情況,于德華算是站穩了腳跟,第一批貨就有了15萬港幣純利,可把蘇明羨慕壞了,直感嘆,這錢來得太容易了,更堅定了做磁帶的決心。
李和又到郵局先給蘇明回了電報,也沒心疼錢,打了200多字,說明一些磁帶刻錄訣竅和關鍵點,只要手熟練了,不抖動了,就能做出好磁帶了。
同時又給于德華去電報,要求他開始在香港招收人才,形成團隊化運作,個人單打獨斗始終難以成氣候,服裝鞋帽、箱包、電子產品,能做三來一補的行業簡直太多了。
李和后來聽朋友聊過,78年以后,整個深圳就像個巨大的加工廠,廠房很缺乏,不少工廠就設在生產隊的牛棚和谷倉,能搭建一個鐵皮屋算不錯了。香港老板每天下午將材料送到深圳,第二天就要把產品運回香港。來料加工就是那時候開始火起來的,深圳基本家家戶戶都是在做來料加工,都忙著串葡萄、串表帶,做膠花,做絲花,一個個家庭作坊就是這么起步的。
李和也明白,三來一補”企業只是一種低層次的引進,引進的企業一般都較落后。它們絕大部分是些小作坊,機械設備都是從香港淘汰的過時貨。不過,這對于此時的深圳來說,已經是個大贏家。
轉眼就是元旦,李和只能感嘆時間過得過快,校園的生活就是這么單純、簡單,兩點一線,但空氣間卻彌漫著一種無形的忙碌,不少同學在桌子上貼上了座右銘,精心飾在左下角,例如人生難得幾回博,今日不博何時博、論成敗人生豪邁。
李愛軍還是守著墻角的那個鞋攤子,他的攤兒上,擺著一些不起眼的東西,小釘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膠水....
雨下的很大,風刮的很大,天氣很冷.
墻角的那把傘,歪歪斜斜,起不了大作用,雨水打濕了他的頭發和后背,他佝僂著,臉凍得青青的,可是他絲毫沒在意這些,只是低著頭很認真、很專注,一絲不茍。
修鞋是他的生計,而且是唯一的一個生計。而且勞動才能凸顯一個人的價值.
李和也沒有用同情的目光看著他,因為他知道,在勞動和生命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相信李愛軍也是這么想的。不想被人同情,只想過跟平常人過一樣的生活。
李愛軍看到李和,笑著說,“我看你們學校,可能你是最清閑的那個,你看看來來往往的,哪個不是抱著書的,哪個走路不是用跑的。你這日子過得倒像是退休老干部。”
李和不否認這說的是事實,他有時也在思考自己的心態,人一旦解決了溫飽問題就開始選擇懶惰,中庸,或沉迷于各種稀奇古怪的物質追求。
李和偶爾也在想自己是否有精神層面的需求,可以簡單地用實現“不同”和“認同”來解釋這種需求。“不同”,則是想盡辦法證明自己的特殊性,努力證明“與眾不同”,做世界首富,起碼弄個中國首富當一當,最后就是各種牛逼不解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