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念稿-《我的1979》
第(1/3)頁
于德華在草稿紙上打了好幾遍稿子,怎么都是不如意,他在想他幾句空話哪里能叫投名狀?
經過李和的提點,他越想越覺得不對,想到一些香港富豪在內地的手段,一股懊悔的情緒在心里蔓延開來。
包家在1980年與中國第六機械工業部,中國外貿部簽約,合資創建了國際聯合船舶投資有限公司,這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的首家中外合資公司。1981年捐資1000萬美元,在首都建立中國內地首個五星級國際飯店,命名為兆龍飯店。
飯店由首長親自題寫店名,這個牛的不要不要的。
霍家也曾獲首長賞識。1979年,他投資興建中山溫泉賓館,1983年白天鵝賓館正式在花都開業,成為改革“樣板”,開業初造成轟動,連首長也被吸引。霍英東自稱是“第一批響應返回祖國發展旅游事業興建賓館”。這個人牛氣的他于德華也比不得。
邵老六早就在內地持續捐資辦學,逸夫樓一座接著一座,財大氣粗,他更加沒法比不了。
就連李超人都捐建了汕頭大學!
他還是沒有這些人精明啊!
他越想越覺得喪氣,他來內地的時間一點也不比這些人晚啊!
他現在才明白為什么李和說他是傻蛋了,開始后悔沒有早些聽李和的,他不應該這么保守的!
“要不我也捐?你看李超人也捐了,霍家也捐了”,于德華試探性的問道。
“你才多少錢?咱這點錢就是笑話,有錢之后再捐吧。先把你稿子寫好,輕工業聯合會這件事做好,你不會比李超人差”。
李和沒有同意于德華再做其他動作,第一個吃螃蟹的總讓人印象深刻,第二個第三個,就不一定讓人記得住了,其實也是多此一舉。他說讓于德華蓋過李超人也不是假話,就是地產買買買,能出一個李超人,未必就不能出一個于超人。最關鍵的是李超人現在已經近60歲了,于超人才40多,還有機會追趕。
不過老一代的香港人還是很難超越的,他們大多在內地出生長大,很多抱個輪胎冒死渡到香港,赴港之后仍然能在人地生疏的情況下白手起家,起早貪黑的打拼做到億萬富翁,坐擁一片基業,哪里能是簡單的,所謂的香港精神,應該是指這老一輩的香港人,他們繁榮了整個香港的七八十年代。
于德華想明白以后,就決定以后什么都聽李和的,不會再做反對了,這些猶豫和武斷,已經讓他喪失了很多機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