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發布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之戰。 張士誠反復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 朱元璋剪斷張士誠兩翼,再斷兩臂后,對平江已形成北、西、南合圍之勢,為貫徹其圍困平江,攻其腹心的戰略方針。 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完成了圍困平江的戰略部署:徐達屯葑門、常遇春屯虎丘、郭興屯婁門,華云龍屯胥門,湯和屯閶門,王弼屯盤門,張溫屯西門,康茂才屯北門,耿秉文屯城東北,仇成屯城西門,何文輝屯城西北。 朱元璋軍在整個部署中,秋毫無犯,民大悅。徐達部相繼在鲇魚口尹山橋擊敗張士誠外圍軍,并在官瀆焚毀張軍戰船千余艘。 在朱軍的威懾下,松江府、嘉定州,于二十七年正月,相繼投降,使平江更加孤立。 朱軍在城外構筑長圍,又搭起木塔、筑敵樓三層瞰城中,每層配備弓弩、火銃和襄陽炮,日夜攻擊。 圍攻八個月,張士誠軍不支,將士多降。張士誠先后兩次突圍不成。 平江被圍困的最后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 九月,徐達部攻入葑門,常遇春部攻入閶門,張士誠部將唐杰,潘元紹等降。 張士誠率余兵巷戰失敗,朱軍遂占平江。通州、無錫等地相繼投降,大周政權滅亡。 此戰,朱軍對已成孤勢的平江,采取長期圍困的“鎖城法”使張軍陷于糧盡兵疲,束手待斃的困境,一舉攻克平江,盡得蘇。浙、皖,為北上滅元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在平江戰役開始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步渡江時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 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吳元年”。 吳元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后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就這樣朱元璋的聲勢威蓋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天下已經在他的掌中了,無數的小股勢力紛紛投奔,大軍所到之處皆是不戰而勝,所有敵軍望風而降! 但是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將都在瘋狂的“勸進”都想讓朱元璋馬上舉行開國大典。 這些驕兵悍將都在期待著自己能得個什么爵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