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提點-《大明第一太子》
第(2/3)頁
朱標怎么可能不知道把勛貴打壓沒了,文官就容易失去制衡,宋朝不就是以文趨武的制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后果。
歷史上的明朝倒不是因為制度,因為朱元璋的開國和朱棣的靖難,加上一系列的對外戰爭,這些戰爭誕生了大量名將和功勛世家,此時武將不論是對皇帝,還是對朝政都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如果正常發展,武將集團影響力會逐步下降,文官影響力會逐步上升,但這種變化只會是潛移默化的。
隨著朝政的穩定,戰爭的減少,武將必然要面臨話語權降低的問題,治理天下畢竟還是要靠文治,而且戰爭決策權也會逐步轉移到文官手中,這是大勢。
不過明朝武將的地位依舊沒有太過削弱,畢竟宋朝的教訓就在眼前,明朝前幾任皇帝都是把勛貴們榮養起來,武將們雖然不管事,但仗著皇帝的庇佑,也不怕文官們,雙方正好互相制衡,直到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直接導致大量的精銳部隊陣亡,包括四朝老臣、名將張輔在內的武將也足有數十位,武將集團遭受重創。
更致命的是,隨后的北京保衛戰是在以于謙為首的文官指揮下完成的,問題是還成功了,這直接導致了文官集團聲望大震。而武將集團在經歷了靖難重新洗牌,以及土木堡之變的打擊后,影響力大為下降。
之后,武將統兵,文臣為帥現象很多,例如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胡宗憲剿滅倭寇。這些都加劇了戰爭決策權進一步向文官靠攏。
到了后來,二品武將遇上七品文官,經常都是要先下馬行禮避讓的。太子少保戚繼光寫信給同品級文官張居正,要自稱“門下走狗”。
文武不平絕非好事,朱標可以容忍文官比武官稍大半級,畢竟武官造反的威脅要遠遠大于文官,必要的削弱是要有的,如此也是對他們的保護。
但是像歷史上那樣是不行的,武官沒有了出路,那會還愿意參軍報國,大家都考科舉就是了,反正當了武將也遠不如個小御史。
而且朱標準備設立內閣作為文官的目標,那么武將也得有個類似軍機處的機構,文武兩立,互不干涉,其間的矛盾沖突由皇帝居中調控。
武舉也當進行了,如此也給百姓們另一條出路,讀四書五經不成,練武學兵法韜略也是可以光宗耀祖的,而且以后要允許軍中將士們參考。
朱標點點頭說道:“只是李相也知道,本宮很少出宮,與那些將帥的子弟并不是太熟,可否請李相推薦一下?!?
挑選班底也不是可以隨便挑選的,若是他們的父兄腦子不好,未來難免被株連,朱標也不想浪費心力培養要死的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