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運河-《大明第一太子》
第(2/3)頁
最主要的就是交通,梳理運河修建官道,為以后做準備,這些都需要調動大規模的勞役,常遇春這幾年能做好這件事情就夠了。
常遇春聽后點點頭,他自然清楚水路交通的意義,只要梳理好了,往后無論是運送糧食還是兵卒都可以快速的抵達,如此聯通南北對國家的好處極大。
只不過這可不是說說就行的,常遇春看著朱標說道:“這其中的消耗恐怕不壓于打兩場大戰,朝廷現在能拿出那么資源嗎?”
朱標搖搖頭:“自然是拿不出的,所以只能等拿下巴蜀之地后再打算了,不過對運河水路的測量規劃要從現在做起,省的到時候手忙腳亂,大軍閑暇時也可以運送一些材料。”
常遇春點點頭心中有數了,朱標開始與他詳談重點要梳理的河道。
其中最為關鍵的自然是大運河了,這條運河這條大運河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
南起余杭,北到順天府,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而到朱標注意它的時候,已經有些荒廢了,元末天災人禍不斷,其朝廷也沒有余力治理,導致現在河道堵塞。
運河是為了實實在在的漕運目的而生的,漕運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
這條運河經歷了千年的時光,春秋時期修建是為了達成軍事目的,例如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
到了隋煬帝楊廣則是為了貫通南北,其動機已超越了服務軍事行動的目的,因為此時天下已統一,運河還有利于經濟政治這些方面的目的。
單從大運河的角度來說,朱標是佩服并感謝楊廣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楊廣毀了自己的隋朝,但造福了后世所有的朝代。
到了元朝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后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筑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