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燃眉之急-《大明第一太子》
第(2/3)頁
朱標回答道:“鹽戶就那么些個,官鹽的產量很穩定的,可邊關對于糧食的需求量卻起伏非常大,難以跟鹽引發放對上,而且往后官員貴族參合進去也是遲早的事。”
這就是現實問題,這個政策是沒有毛病的,確確實實的把國營的食鹽讓了出去,只能說有些過于理想了,而且約束官僚勛貴是沒有意義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利益他們總能想到辦法,何況他們手握大權。
而且食鹽中鹽法還是個開頭,朱標在最下面還看見了納鈔中鹽法、納馬中鹽法、納鐵中鹽法及納米中茶法、中茶易馬法等,這些也都在計劃之中,只不過具體措施政策還沒制定。
估計是想看食鹽之后的情況,然后再做調整,朱標整體看下來覺得頗有胡惟庸的風格在里面,看來主要獻策的人員就是他了。
朱標細細的跟自己父皇把問題說了明白,朱元璋也是發覺此事確實是有些理想了,可邊境駐軍有嗷嗷待哺,食鹽問題說到底也動搖不了國本,那幾十萬餓急了的精銳是能的。
朱元璋搖頭說道:“先如此吧,大不了過幾年軍屯出效果了后廢除掉就是了,一群商賈縱有不滿又能如何?”
朱標聽到這兒也就沒有意見了,這也是為何商家都盼望著做官的根本原因了,他們的一切根本就沒有保障,國策最優先考慮的絕不會是他們。
既然不是長期國策那也就不用多想了,只要能解決燃眉之急就行,朝廷的屯田的事宜也已經開始了,畢竟各地的駐軍每日的糧草耗費是停不下來的,目前的制定的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往后幾年最起碼要做到能供給自身八成的消耗。
同時朝廷還會鼓勵民間商屯,也就是允許商人在邊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這也是一種合作。
之后的政策大多就是老生常談的東西了,鼓勵各地方要興修水利,黃河長江等容易泛濫的大江河也要鞏固岸堤,一旦泛濫追究責任官員一概斬首!
然后就是新一輪的遷民,依照太子所行的規章制度,從山西江浙再移民二十萬到中原各地,各州府官員予以配合,務必保證安民復耕。
鳳陽這批遷民確實是個大明打了個例子,朱標南下的功夫,朝廷就派了不少官員去鳳陽學習考察,往后經驗也就越來越充足了,畢竟這移民還會持續好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