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作者詳細的描寫了魏二小家里是具體是多貧窮,原著就是[后式微,不能供讀]七個字,比較簡練。” “關鍵是作者,文筆真流暢。” [天邊的余光退盡了,南山的影子模糊了,星星一個個地出齊了……一年一年,二小長得像個大人了,摸樣很清秀,因為家寒,還沒有說親。] 沒任何罕見的成語和字詞,不說多優美,主要是看起來真心流暢。 特別是劉勇因為長期審稿的關系,看書腦中會有聲音讀出來,讀著更流暢。 就這個開篇,劉勇就對后面內容有期待了,與此同時也萌生出疑惑,為什么把原著里主人公的名給改寫了。 原著主角有名有姓曰魏運旺,結果在顧陸這個作者筆下變成了魏二小。 “魏二小,應該就是魏小二的變種,之所以不是小二,因為畢竟主人公讀過兩年書。”劉勇分析得七七八八。 一個短篇里,把主要角色的人物模糊化,好比霓虹喜歡a君b君等字母君,國內是小二張三李四。 本質是為了讓主角代表“大多數人”,或是剝離代入感,讓讀者能站在上帝視角看故事,也不知這故事是為了達成什么目的。 繼續閱讀,接下來的故事線和原著相同,魏二小在一天夜里,瞧見了一幫子人,前面兩人是丫鬟挑著雙燈,后面是貂皮綢緞富貴打扮的書生,領著漂亮女郎,是狐貍精。 書生說自己妹妹和魏二小有緣,說完不給主人公任何反應的機會,就領著兩個丫鬟離開,只剩下美若天仙的妹妹。 女郎顧笑曰:“君非抱本頭者,何作措大氣?” 原文的翻譯是:“您又不是靠啃書本的讀好書人,怎么會有失意的書生氣?” 而改寫是:“你不是念‘子曰’的,怎么那么書呆子氣!” 配合流暢的原文看,別有一番風味。 劉勇發現這篇改寫明明背景是古代,但用詞很現代化,最關鍵是居然一點也不違和。 “《人民文學》光靠文筆,是沒辦法上的。”劉勇心想著,文學始終還是要內核的。 原著雙燈的故事是,這樣每天和狐女夜晚幽會,直至半年后魏運旺正在和妻子講話,狐女突然前來告別,原因是“緣自有定數”。 聊齋這篇故事,你很難用一個思想概括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故事,或是緣分天注定半分不由人,又或是和夫妻之間的緣才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