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沒想到那么容易,戚采薇頗為激動說,“師傅你簡直是我的光!巴啦啦小魔仙的變身都沒你亮。” 一般來說,只有在給同桌看讀后感時,才會用師傅這個稱呼。 顧陸當前的心思,其實沒在社員上,他被另一件事絆住了。 挺麻煩的事。 “簡社長,推薦的類型有要求嗎?比如說并沒有那么嚴肅的文學。”顧陸給簡社長打去電話詢問。 “要求?當然沒什么要求。”簡社長先夸獎,“小顧你認真推薦是好事,但也就是個推薦,并不用這么認真。” 就這兩天功夫,顧陸因為這件事打來了四次電話。 “既然是推薦單,全國的讀者都能瞧見,那肯定不能馬虎。”顧陸說。 正經事問完,兩人就掛斷電話。簡社長想的是,小顧對這件事的看重程度出乎預料。 因為《平面國》被作協列為了初中生推薦科目,還有前不久總局表彰的“優秀出版物”。基于總局的獎項,所以《平面國》封面、封二、封三、封底都要進行更改。 簡社長的原話是,“總局方面的建議是包裝更加工整,趣性會下降一些。銷量可能會受到部分影響,但也會收到各地城市圖書館的訂購。” 那肯定是前者。 隨著更改,按要求封三(就是封底內頁)位置,要求作家推薦幾本。想要拓展學生們的知識面。 接到任務,顧陸就在挑選,他瞧著自己的書單。 [斗志:《教員詩集》《土地上的光環》《老人與海》《人類簡史》…… 三觀:《懺悔錄》《菜根譚》《韓非子》《且介亭雜文》…… 見識:《時間簡史》《中國通史》《七綴集》……] 按照他私人的分類方法,謹慎寫下五十多本書名。有平行世界獨有的《土地上的光環》,也有兩個世界的名著,還有歷史類的資料書。足以證明顧陸看的書真不少,他月考期中考試,文言文和作文都是滿分就足以證明。 問題在于,只需要推薦七八本,數量太多。顧陸當前就開始一部部篩選。 “《老人與海》是課后推薦名著,不用我特意提。《懺悔錄》如果不了解盧梭的其他作品,很容易會看成《懺悔尼瑪,迫害我的都去死》,也去掉,既然這樣,那盧梭后面幾本書也都去掉……” 顧陸看實體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速度很快,甚至有些不求甚解。 但他看完一遍,感興趣的作品,就會花費時間來細讀。 以上的書,都是他經過細讀的。 足足用了三天時間,幾經更改,顧陸才把書單發給簡社長。 為什么那么認真呢,因為推薦給別人的東西,一定要是好的! 進入六月,天氣更加是炎熱,霧都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就跟一口鍋差不多。 霧都人是鍋里的餃子,使勁往鍋下架柴火。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將來襲。 同時距離八中的期末考試也沒幾天了。 認真說,全八中的同學都該感謝咕嚕大王,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教育部門實打實劃給了八中一筆錢,美其名曰“要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八中開始更換空調。 絕大部分同學都是高興的。 除了——“學校果然是在乎我的,知道我要畢業了,就馬上換新空調了。”“呵呵,這算什么,我姐大學剛畢業新校區就修好了,宿舍可好了”…… 汗珠流淌——顧陸下車,受不了一點。 四大火爐城市,全國先后評選兩代,霧都皆榜上有名。 顧陸、李廣書等人來到重大,本來他應該和莫懷戚那一批來的,不過“學習第一”,就成了第二批。 從外面來的李廣書,還有其他沒那么出名的作家,也跟著。簡單來說,顧陸算是本次領隊。 校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人造水潭,說是潭,其實也不深,顧陸感覺該是用來降溫的。 其次,瞧見白色方柱掛著的橫幅: [歡迎《少年中國說》《平面國》《小王子》作家顧陸,來校交流。] 不知不覺,完成了顧陸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 前面顧陸瞧見學校恭喜奧數的同學拉橫幅,還想著自己有什么辦法也“橫幅一下”。這不,直接從高中橫幅跳級,變成大學橫幅。 “排面拉滿啊!”身旁的李廣書眼神羨慕,這沒法嫉妒,因為確實牛。 李廣書觀察到,天才少年的臉上,閃過一抹無奈,“是不是因為自己辛辛苦苦寫的書,反而排在一篇文章后面而無奈呢?” 橫幅給三個作品的排序,就是在人們心中,對顧陸作品重要性的排隊。 “誰讓伱寫作文那么厲害呢?從《如果沒有李白》到少年中國說,躍遷太大了。難道看文言文真有用?”李廣書心里說。 其實,他想半天,全是腦補,真實的顧陸是望著橫幅,被熱得連開心的表情都顯得有些呆滯。 “歡迎顧陸,和諸位作家們來參觀。” 負責接待的肖科長迎了上來,不過他的目光主要就落在顧陸身上。 “我是負責帶領各位參觀的肖星。”肖科長說。 “那麻煩肖科長了。”顧陸看向對方掛在左胸位置的證件,重大接待服務科科長。 接待服務中心、服務科、綜合辦公室,都是大學負責后勤接待的部門。 “不麻煩,不麻煩,這次文聯和重大合作舉辦的這項活動,也是重視科學普及。” “要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作家的作品是最好的傳播媒介。所以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重大正努力完成著完備弘深之大學的目標。”肖科長說話方面絕對是合格的。 重大是霧都最好的大學,也是城市里唯二的雙一流,實力絕對是強大的。 一路上基本都是肖科長在說,顧陸在聽。而身為領隊的顧陸不說話,那么李光書等人就更不會開口。 有點沉默。 肖科長也是有備而來,此次活動,重大方面特意找了幾位學生志愿者,認為年齡相近,應該好說話。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