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專訪-《文豪:這孩子打小就聰明》
第(1/3)頁
郭帆回應,“定義為成功尚且太早,《流浪地球》只是獲得了階段性的成績。對于觀眾的支持,我們電影從業者應該如履薄冰,制作更多更好的內容,這是我目前的感受。”
環球人物記者接著問下個問題,采訪內容雖不至于每個問題都會告知被采訪者,但大概方向肯定有溝通。記者是有意識地把話題往原著作者的方向引。
倒不是出現顧陸名字會讓這篇報道的關注度更高,畢竟作家天然就無法和靠流量吃飯的娛樂圈比較。只是出現顧陸的名,再吹捧兩句,更好過稿啊。
就像政治題目問到經濟,用“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道路”來回應,始終能得不少的分數。顧陸也是報道中的萬金油。
像是:有沒有什么要感謝的人、對于原著的改動有什么思考等等。
結果郭導最感謝的是制作特效的工作人員,那些無法出現在演職人員表的人。
“《流浪地球》的拍攝,最有難度是什么?”記者補充說明,“雖然流浪地球剛上映八日,但從片尾表來看,后期制作全部都是國內特效公司,這應該不容易吧。”
整體制作周期一年多,有十幾家公司加入了流浪地球項目。
網上甚至有網友站出來說“他入職的公司,基本依靠這項目活著”。郭帆對品質要求很高,但報價在業內只是中上。也不知網友說得是否真實。
反正網友們評價為“流浪地球推開華夏科幻的大門”,一方面是說的電影質量,另一方面是全國產。
“難度并不是單個鏡頭的完美,而是在既定的時間內,成批量地生產許多震撼的視效鏡頭。”郭帆說,“電影工業化是必要的準備,這方面我們暫時落后,但依舊有機會迎頭趕上,就是目前火熱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作為電影創作者,應該全面開始自己的摸索與應用,通過人工智能完成工業化的彎道超車。”
怎么說呢,郭帆能拍攝出流浪地球,是對于電影有一定思考的,是言之有物的,不似現在好多流量明星,感覺腦子空空。
“那么郭導,流浪地球2立項了嗎?”記者問,“接下來郭導的安排是什么?”
“我昨天剛和平面國文化的郭大法郭總交流了,”郭帆分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