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字卷 第八十一節 巧舌如簧-《數風流人物》
第(3/3)頁
好一陣后,徐大化才壓低聲音顫聲道:“你懷疑牛繼宗要帶兵進京?”
馮紫英點點頭,“這等骨節眼兒皇上出事,我想象不出來誰會選擇這個時候來做這種事情,徐大人應該知曉刺客是兩撥,以及他們的準備情形了,誰能有這么大的本事做到這一點?”
馮紫英問的也是徐大化所懷疑的,誰能做到這一點?誰有這個動機?
符合這兩點的,扳起指頭算都能能算得出來,指向是誰,不問可知。
徐大化額際滲出汗珠,下意識地站起身來,身體也有些顫抖。
如果真的是馮紫英所言那般,那京畿之地就真的要出大事兒了,甚至可能是大周朝立朝以來從未有過的大事兒。
前明的“奪門之變”和“靖難之役”就是最清楚不過的先例,距今也不過一二百年,文人讀史,誰不清楚這里邊的利害關系?
兩場事變中,受牽連抄家滅族的人難道還少了么?于謙,方孝孺,都是聞名于世,但落到自己身上,誰又愿意有這樣的結果?
一旦走錯,那就是滿盤皆休!
無比糾結之下,徐大化也不敢輕易下決定,否定馮紫英的建議很簡單,甚至可以理所當然的以不符規定為由,但是如果真的導致了貽誤戰機,那最終的結果恐怕也不是他所想要見到的。
忠順王原本被徐大化噴得半點脾氣皆無,但是看到馮紫英有理有據的反駁卻讓徐大化張口結舌,無言以對,也不得不承認對付這等文臣,還是要文臣才行。
來回踱步幾趟,徐大化還是不敢下決定,最后他只能悄悄給馮紫英示意,避開忠順王之后走到一邊悄聲道:“紫英,茲事體大,本官不敢做主,但如你所說,稍加耽擱,也許就會釀成不可挽回的局面,你有何建議?”
這其實就是變相妥協了。
馮紫英笑了笑,“若是徐大人還是擔心,本官也不妨署名作證,屆時若是內閣諸公問起來,下官可以替大人證明,確實事急從權,非有私心,皆為國事,也算是勇于任事吧,……”
徐大化沉吟了一陣,才終于點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