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字卷 第一百一十二節 難題-《數風流人物》
第(2/3)頁
“葉相,這樣拖下去恐怕不是辦法,宣府軍既然東來,肯定也做足了準備,延慶衛距離榆河這一線其實也不算遠,現在整個榆河西面基本上都被宣府軍接管了,鎮邊城、昌平州都囤有不少糧草物資,都被宣府軍所控制,時間太長雖然不可能,但是一個月我估計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張懷昌沉吟著道:“如果要解決宣府軍,恐怕還得要釜底抽薪,但也有難度,主要是不清楚大同、山西那邊的情況,我們原來的安排因為張承蔭的失手而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動,否則也不至于到這個地步,所以我也很擔心在大同那邊的布置會不會也出問題,楊元走馬上任時間太短,以前對大同府不熟,大同府又是一群驕兵悍將,牛繼宗手段不少,我還是有些擔心。。”
“懷昌,你擔心孫紹祖拉走太多人?”李三才捋須,“不至于吧,孫紹祖不過是依附牛繼宗才爬起來的,本身并沒有多大本事,我看過他以前的任職經歷,在大同鎮那邊表現乏善可陳,……”
“道甫兄,你這個表現乏善可陳的描述太過狹隘了,他打仗未必是一把好手,但是籠絡下屬邀買人心的本事卻不差,否則他也不可能三十多歲就能爬到參將位置上,如果沒有參將身份打底,就算是牛繼宗再想提拔他,也不可能坐上副總兵的位置。”
張懷昌不以為然的搖搖頭:“我仔細了解過他在大同鎮那邊的表現,尤其是在平安州,和邊墻外的察哈爾人土默特人都有勾連,連帶著手底下一幫武將都很聽他的,利益一體嘛,他的族兄孫紹宗卻是個能打的,現在接替他擔任新平路參將,王成龍也是能征慣戰,卻因為和楊元不合,被牛繼宗拉了過去,盧克己老奸巨猾,會不會聽從楊元的,還真不好說,這樣算下來,大同鎮的情況并不樂觀,……”
作為兵部尚書,張懷昌現在的心思就不能像原來在左都御史那樣,只關心自己老家遼東那邊的安危了,他需要縱觀整個九邊的局勢變化。
“早知道就該直接撤換牛繼宗,起碼讓他失了大義,就算是他要造反,沒了大義,宣府軍也不可能都聽他的。”李三才不無遺憾地道:“可惜皇上當初太過自信,過分相信了張承蔭的能力,這張承蔭也是個無能之輩,在關鍵時候耽誤了大事!”
不能說張承蔭太差,而是牛繼宗更老謀深算,之前大家都認為張承蔭成為了牛繼宗的心腹嫡系,倚為左臂右膀,誰曾想這卻是麻痹己方的一個棋子,到關鍵時候作為殺手锏使出來,一下子就讓朝廷陷入了被動。
永隆帝的想法不一樣,他就是要徹底根絕所有麻煩,才會苦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局面,只不過卻是弄巧成拙了,而且他自己也陷入了昏迷,更是讓局面現在變得不可控,把一大堆麻煩丟給了在座的眾人。
照理說,文臣們只是負責朝務,一般不會插手皇權更迭,哪個當皇帝對文臣來說,都能接受,除非有違道統大義,但現在卻恰恰弄成了這個局面,把文臣們也推上了站隊的第一線。
“那懷昌的意思是我們只能等?”葉向高皺著眉頭,他可不愿意這樣看著宣府軍在西面虎視眈眈朝廷卻有束手無策的局面,“這樣京畿百姓如何看待我們?宣府軍的舉動究竟算是什么,我們都沒法定性?”
“葉相,誰愿意見到這個局面?”張懷昌摩挲著下頜,“但現在局面混沌不清,皇上昏迷不醒,估計中涵兄、乘風兄和爾張兄他們幾位在鐵網山那邊也一樣是束手束腳,難以下決斷,不過既然那邊局面已經清楚了,能不能請他們三位回來,皇上既然昏迷,按照太醫所言,就是等待皇上蘇醒,是不是也可以先用大轎將皇上送回宮中觀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