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給黃汝良吃了定心丸之后,馮紫英這才和黃汝良談及在大沽和丁字沽的儲糧問題。 在得到了馮紫英對此番查抄發(fā)賣一個較為樂觀的估計之后,黃汝良心里踏實許多,所以在和馮紫英商議丁字沽、大沽儲糧問題時也就沒有斤斤計較了。 他也很清楚這里邊背后的各方勢力,再加上還需要考慮后續(xù)通過這個龐大的商業(yè)網絡源源不斷地從兩廣乃至江南運輸包括糧食在內的各類物資到北地,否則北地在朝廷打垮南京之前會非常艱難,甚至可能直接導致朝廷難以支撐下去而失敗。 這不是你強行接手就能行的。 倉庫碼頭和儲糧你都可以強行接手, 但是船隊呢?在江南和兩廣那邊的供應運輸體系呢?沒有這些,你能拿到的就是一堆價值不大的死物。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合作。 不得不說戶部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滯后或者后知后覺了。 一方面海貿體系在北方本身就遠較南方落后,除了山東那邊略有基礎,在北直和遼東幾乎就是一片空白了。 可以說全靠馮紫英一己之力在永平府把榆關港打造起來,練國事去了之后,疏導了葫蘆河,才把岳婆港又勉強開發(fā)出來,使得京東地區(qū)終于可以有了一個能夠滿足需求的海貿運輸網絡了。 馮紫英則是在順天府這邊全力以赴疏浚衛(wèi)河, 打造大沽,好在大沽的條件要比永平府那邊要好很多,尤其是衛(wèi)河溝通運河,可以使得海運與運河連通起來,直通京師,避免了像榆關那樣還不得不走一段陸路。 除了港口碼頭外,更重要的是馮紫英不遺余力的促成了原來基本沒有涉足海貿的山陜商人進入了海貿體系。 雖然和南方的海貿商人相比還只能算是一個學步的孩童,但依托永平府和順天府這邊的港口本土優(yōu)勢,畢竟還是在這一行業(yè)中站住了腳,加上本身南北之間貿易也隨著永平府的鐵料、石炭、水泥開發(fā)出來開始大規(guī)模南運,這種互補式的貿易極大地刺激了大噸位的海貿發(fā)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