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伴隨著北線軍團組建完畢南下,一直盤踞在景州、吳橋一線的孫紹祖感覺到了壓力,迅速后撤,撤退到了德州、陵縣,并且仍然控制著故城,這樣互為犄角,擺出了一副決戰姿勢。 尤世祿的薊鎮軍迅速南下,重新收復了景州、吳橋,和孫紹祖的大同軍遙遙相對。 與此同時,劉白川的西北軍也啟程東進,攻占東昌府最西面的丘縣,并在館陶與牛繼宗的宣府軍進行了小規模的纏戰。 如果要打下德州,勢必要在故城、陵縣和德州這一段與孫紹祖大戰,但三地互為犄角,有堅城可倚,大同軍的戰斗力不弱,且有運河運輸補給,所以戰事肯定會遷延,但孫承宗卻以為只要戰術運用得當,以正合,能更穩健。 不過朝廷和兵部都不能接受孫承宗的這個建議,一是時間上,二是消耗上,更重要的是民心上,都拖不起。 那么就只能以奇勝了。 以奇勝沒那么容易,孫紹祖和牛繼宗都是知兵之人,之前孫承宗也考慮過進攻東昌府,但這里不但有孫紹祖主力駐扎,而且牛繼宗對這里極為重視,在濟南府也駐有一部,隨時準備接應東昌府。 所以兜兜轉轉,孫承宗還是把目標放在了臨清州。 表面上臨清州也是孫紹祖控制區域的核心所在,但是北面有德州,南面有東昌府,距離都不算太遠,而且憑借著優越的運河運輸,兩地都可以隨時增援,而且臨清州駐軍亦是不少,六千人的駐軍扼守要沖,而且臨清城主要在河東岸要想搞奇襲奪下臨清城可沒有那么簡單。 “大人,臨清怕是不好打啊。”楊肇基手指在輿圖上細細指畫,沉吟良久,又把目光回到臨清城的城防圖上,“臨清城城高墻厚,又有水道環繞,我們一時間根本就找不到足夠的船只,雖然臨清駐軍不算太多,也非孫紹祖的最精銳所部,但這樣強攻硬打,損失我們可以承受,就怕一時間拿不下來,貽誤戰機啊。” 雖然已經確定了要拿下臨清,但是楊肇基和賀虎臣還是都對這一戰充滿疑慮。 他們二人在私下里也計議了許久,覺得與其冒險拿下臨清,不如去打武城。 武城駐軍只有兩千不說,更多的還是依靠故城駐軍庇護,而只要讓薊鎮軍發起攻勢更猛烈一些,便可牢牢拖住故城、德州一線駐軍,拿下武城機會更大,同樣也可以截斷德州一線的后路。 不是怕損失犧牲,都是武人,提著腦袋過日子的,吃的就是刀口舔血的兵糧,瓦罐不離井口破,但楊肇基和賀虎臣更怕犧牲毫無價值。 “怎么,還擔心拿不下?”孫承宗能理解二人的擔心。 對于雙方來說,這一場戰事都很難對各自的人馬部署和行蹤進行保密,山東那邊,也就是牛繼宗和孫紹祖的部署對朝廷這邊來說幾乎就是透明的,龍禁尉、兵部職方司以及刑部的線人群體都為朝廷提供了太過豐富的情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