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馮紫英提出的建議朝廷不是沒有考慮過. 陜西這一二十年來一直不順,水旱蝗災害交替,尤其是旱災接連不斷,說一句民不聊生不為過. 而北面富饒的河套又在土默特人手中,使得土默特人的威脅始終難以擺脫而不得不保持三邊四鎮必要的軍事部署. 陜西連年連自己糊口都困難,那糧餉補給從哪里來?尤其是糧草后勤物資供應,就只能從后方來了,這中間的運輸消耗就是一個大問題. 榆林和固原二鎮略好一些,但比起其他邊鎮都一樣難許多,而寧夏\甘肅二鎮就真的太難了. 單靠軍屯根本沒法保障,而且也使得邊軍戰斗力大為削弱,一支心思都撲在屯田上的軍隊,是很難長期保持足夠的戰斗力的,在面對蒙古人和亦力把里人騎兵襲擾時,就會處于一種艱難的被動挨打局面,稍有不慎就會被其趁虛而入. 無論是從湖廣\河南輸入糧食物資,還是從山西\山東和北直輸入,都面臨著道路交通運輸帶來的巨大消耗問題,在當下交通狀況堪憂的條件下,即便是馮紫英都束手無策. 引入土豆\番薯和玉米是一個對策,但是傳統影響短時間內還無法消除,對這種外來引入的糧食的猜忌和不信任心理會一直干擾這些作物的推廣,沒有一二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馮紫英認為很難做到讓這幾種作物在西北普及開來. 即便是這些外來高產作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糧食問題,但要開疆拓土征討西北,進而向中亞地區進軍,光復漢唐故土,還面臨著各種戰略物資的巨大需求問題,這也是現在大周朝難以承擔的,所以這種情形下,先收縮確保穩定,留待時機成熟才是明智之舉. "不僅僅是陜西,其實河南\山東乃至江南都存在地少人多矛盾日顯的問題,所以當初安福商人遷民東番,我本人是支持的."方從哲忍不住接上話,"但陜西是邊地,守邊必須要有足夠的民力,否則邊鎮士卒從何而來?江南兵員根本就不適應西北生活,若是大規模地遷民到東番南洋,且不說這些百姓能否適應南方濕熱氣候,若是人都遷走了,一旦有事,如何募集民力夫子應對?"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但紫英所提及的的確是一個問題."葉向高想了一想之后才道:"這都需要在局面穩定之后才能來考慮了,但當下紫英其實提出的是這些亂軍一旦歸順之后的處置問題,處置不好,這些亂軍還會降而復叛,始終是一個禍患." 齊永泰三人都微微點頭,他們都明白這是最緊迫的問題,馮紫英要的也就是這樣一個權力. "當下恐怕也只能先剿撫并重,招安的亂軍可否先轉入衛軍輔軍,等到平定之后再來計較?"李三才遲疑著道. "恐怕沒那么簡單,這些亂軍中也有聰明人,肯定會要求朝廷有一個明確方略,朝廷若是準了其招安,日后便要以此為據,朝廷要想變卦,只怕會引發更大的問題."方從哲皺著眉頭道. "當下西北軍在山東作戰,不知道下一步朝廷如何考慮?"齊永泰突然問道. 葉向高三人都沉吟不語,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將亂軍招安收編之后,去蕪存菁,然后補充進入三邊四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