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站在米脂的城墻頭上,馮紫英背負雙手遙望北方。 從吳堡到米脂,其實一日可到,兩百多里地,如果不惜馬力,也不怕勞累,早晨出發,傍晚就可以趕到。 不過馮紫英還是在綏德住了一晚,第二天才趕到米脂。 與賀世賢約定是在米脂縣城會面。 當下所稱的陜北和后世的陜北是有一些不同的,本朝的陜北稱謂沿襲了前明,陜西也并非只是后世陜西,包括后世的陜西、甘肅、寧夏以及青海一部,面積要大得多。 所以現下陜北也就是指延安府、慶陽府、平涼府三府,算是大陜北。 這三府都是地形地勢都是以黃土高原和山地為主,氣候素來干冷酷熱交織,北面是榆林、寧夏二鎮,西面就靠著甘肅鎮了。 如果從元熙年間一來,十年九旱來描述陜北地區,并不為過,也就是干旱覆蓋地域廣闊與旱情嚴重與否罷了。 但是進入永隆年間之后卻是旱情陡然加重,不但面積幾乎覆蓋了整個陜北,而且旱情也日益嚴重,這也使得整個陜北百姓的生計問題成了最大的隱患。 實際上從永隆二年開始,陜北地區的流民日增就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永隆六年以后,這種情形更為突出。 準確的說邊寨就是在永隆六年之后迎來了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無論是邊寨數量還是邊寨人口,大量流民北逃,再加上邊墻外的一些土默特牧民南逃,使得如伯顏寨、大兔鶻寨這些邊寨勢力迅速膨脹起來。 甚至可以說這些邊寨的武器甲胄相當一部分來自榆林、寧夏軍中,另外一部份則是一些晉商私下偷偷販賣給這些邊寨的。 邊鎮的縱容,地方官府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造成了這一連串橫亙在綏德、米脂與榆林軍之間的邊寨存在并不斷壯大,現在終于到了該清理的時候了。 并不是所有的邊寨都加入了南下覓食的隊伍,還有一些還在茍延殘喘,或者說他們沒有能力和膽量去加入造反隊伍,也沒有門路能尋求生存。 但是當災情進一步加劇,危及到整個邊寨人的生存的時候,那么邊寨那些精壯不可避免的就要南下東出了,綏德、米脂、葭州,乃至于河東的州縣,都有可能被危及。 這些邊寨軍的戰斗力可不比尋常暴民演變而來的亂軍,他們有武器有甲胄,甚至也有戰斗經驗和組織,一旦為生存而戰,那爆發出來的戰斗力不可小覷,這也是馮紫英愿意給伯顏寨和拜堂寨機會,愿意拉攏大兔鶻寨和波羅寺寨這些邊寨的原因。 畢竟要把一支尋常亂軍訓練成具有戰斗意志和戰斗經驗的軍隊,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以王成武的越山營就能看得出來,若非這是第一支投效自己的亂軍,馮紫英需要千金買馬骨,從成本上來說,還真的是不劃算。 好在王成武用他的忠誠作為了彌補,這一點也算是另有所得了。 這一趟馮紫英來和賀世賢見面,其實就是要徹底解決這些邊寨存在的隱患。 大周的體制較為復雜而又矛盾。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