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懷昌公,我覺得可以,麻承勛能征慣戰,麻承訓也頗有本事,讓其擔任宣府總兵,也能穩住形勢。」孫承宗淡淡地道:「日后再說日后的事,總有辦法。」 在座三人都是文臣,但馮紫英之父又是無人,馮紫英不可能繼承其父去當武人,所以有些話也就沒有必要太隱晦。 馮紫英又談了遼東方面的布局,提出要全力支持內喀爾喀人控制住科爾沁,護住葉赫部,同時要考慮 從皮島和鴨綠江口一線著手發起反攻,最好能奪回寬甸六堡,從兩翼都要給建州女真制造麻煩,同時威懾朝鮮。 這一設想也得到了張懷昌和孫承宗的贊同,一旦建州女真失了束縛,控制了東蒙古草原,那遼東恐怕就危在旦夕了。 朝廷再窮,十萬八萬兩銀子的物資還是擠得出來的,只要能讓內喀爾喀人與建州女真相斗,絕對值得。 兵部這邊形成了一致意見,張懷昌邊上報內閣。內閣這一次的效率也超乎尋常的快,對內喀爾喀人的支援沒有半點折扣,在麻承勛出任宣府總兵問題上,內閣也有爭議,但是還是齊永泰和李三才二人力推,葉方二人考慮再三之后也確實選不出更合適的人選,最終還是同意了這個任命。 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在京中傳開。麻承勛得到這個消息時兵部文書尚未到。「大哥,馮家這是什么意思?」麻承宗收起信,遞給另一旁的瘦削披甲男子,其弟麻承宣。 麻承勛也捋須沉吟不語。 馮家已經走了文官之路了,馮紫英不可能再走回武人之路,所以馮紫英也許是示好。 不過朝廷對李、麻、馮這些邊地武勛的警惕忌憚之由來有之,馮家在馮紫英這一代斷了,但是李家和麻家卻不一樣,后輩都是英才輩出,這更讓朝廷收緊了對李家麻家的打壓。 看看李家在薊遼的情形,就能看得到麻家未來不容樂觀,麻家這么多子弟在薊鎮,在山西,在榆林,唯獨不讓麻家子弟回大同,而且幾個兄弟都是在游擊參將守備這些位置上多年了未動,別的同僚都晉升了,唯獨麻家子弟表現再好,也一樣擱置。 這些情況麻家子弟都心照不宣,甚至也習慣了。可麻家子弟不從軍打仗,又能如何? 難道還真的能去學馮家讀出一個進士來,走文官之路? 麻家不是沒有嘗試過,誰都知道文官之路最光明寬敞,可你得要考得中進士才行啊,麻家那么多子弟讀書,這么些年,秀才倒是出了幾個,但有個屁用,舉人只出了一個,那都是三十多歲才考中的,補了個縣令,就算是最榮耀的了。 所以大家伙兒也死了心,還是老老實實的吃糧當兵,在戰功上來博封妻蔭子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