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畢竟這就是日后眾人長久居息之地,能有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那心情都要好許多。 畫舫繞了一大圈兒,最后在竹籬花障旁的白石橋邊停下。 這里怡紅院和登仙閣隔若水面遙遙相望,一邊是榮國府一邊是寧國府,但現在合二為一若是有一葉扁舟在這里,便可優哉游哉地在這池水四周來往穿行,任意登岸,飽覽風光。 見馮紫英滿臉喜色,鴛鴦幾女也終于放下心,花銷這么大,雖然奶奶們都十分滿意,但若是大爺看了卻不滿意,那就功虧一簣了,好在馮紫英看了之后十分滿意,辛苦這么久,總 算是得了一個好結果。 一直到馮紫英盡興而歸,沈薛林三女也才給馮紫英報了整個修繕維護的花銷賬目。 單單是這么全面修繕一次,就花了超過三萬兩銀子,另外還添置了一些物件,估計林林總總又花了五六千兩銀子。 之前沈薛林三女還以為也就是一萬兩銀子以內就能搞定,但現在看來,三萬多兩銀子已經算是十分精打細算了,但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值得。 「該花的還得要花,這現在地方大了,許多地方都還是空空如也,宛君,寶釵,黛玉,你們仨也莫要太過吝嗇,這是咱們一大家子生活所在,每日睜眼就要看著這一切,映入眼簾的事一幅美好畫卷,大家心里也要舒坦許多,所以該補齊的補齊,該添置的添置,咱們馮家現在好歹還能支應得起,當然,咱們也不去講究太過奢華,只要自家覺得稱心如意便好。」 馮紫英走了一大圈兒,進了昔日的怡紅院,和諸女坐下閑聊。 這里已經正式更名為靜氣書齋,壁上只掛著馮紫英自己寫的一副字,雖然書法水準一般,但是勝在筆力雄健。 「每臨大事有靜氣」,也是取自曾國藩的名言,沈宜修和薛寶釵二女都是對馮紫英的「這句話」極為贊許,倒是黛玉覺得一般。 「相公這句話掛在書房里倒也應景,不過之前相公也說,另外還寫了一句話是贈予咱們姐妹的,也該拿出來了吧?」黛玉四下打量著書齋中的種種,都是按照馮紫英喜好來的,和原來賈寶玉所在的怡紅院已經截然兩樣,完全找不到原來的格局了。 馮紫英干咳一聲,瞪了黛玉一眼。 這丫頭那一日自己寫了「每臨大事有靜氣」這一句后就一直在說太過老氣橫秋,該是四十歲的人才有如此體悟,自己才二十出頭,該有一些不一樣的意境才是,非得要自己再寫一句出來,沈宜修和寶釵和其他諸女也都是在一旁起哄,弄得馮紫英沒有辦法,只能應承下來。 黛玉這文青性子,你若是不能拿出一首像樣的東西來,肯定會讓她大失所望,而馮紫英也不愿意在林妹妹心目中墜了自己的印象。 可這詩詞之道不是你靠閉門造車就能憋得出來的,唐宋明幾代的詩詞絕句膾炙人口倒是多了去,馮紫英也能記得不少,但是問題是這大家伙兒都知道,姑娘們也一樣早就爛熟,自己想要剽竊也剽竊不了啊。 也是逼得馮紫英只能在明以后的羊身上去薅羊毛,還要符合黛玉這種文青的口味,那除了納蘭性德這頭羊,似乎也就沒有合適的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