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些人初來之時都是大字不識,都首先需要學習半年到兩年不等的識字和算術加上基本的日常科學,通過過關考試,這才開始真正學習所謂的實用雜學。 “紫英,你搞這個賑濟學社,不但沒有能為你在士人里邊贏得多少支持和認可,反而讓一些老古板非議不少啊。” 陪著馮紫英視察這個賑濟學社的賀逢圣一邊走一邊道。 “我本來也沒有指望能得到他們的認可,我就是想要做點兒實實在在的事兒,這不都寫明了么?賑濟學社,就是以賑濟之名來幫助這些人識字,然后謀得一門手藝,日后能養家糊口填飽肚子,就這么簡單一個道理,我沒打算能讓這些人去苦讀十年再去考科舉,這里人最多就是六七年就得要自己出去找飯食。” 馮紫英顯得很坦然,“我只需要讓這些從這里出去的人明白,是賑濟學社讓他們擺脫了被餓死田間路邊,被賣身為奴凌虐至死的命運,讓他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求活的路徑罷了,僅此而已,我也不想當什么圣人,還要教化千萬,我沒那本事,做不到,就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 賀逢圣也有些感慨,“也不是無人贊許,像一些窮苦人家出來的士人,還是很認可的,畢竟要從童生秀才到舉人進士,沒有十多年的苦讀根本做不到,而這些人誰來供養他們讀這么多年書,尋常人家都吃不消,更別說他們連飯都吃不起,商人若不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怎么會一直捐贈?” “不完全是你說的這個原因,商人也是看得到這里邊對他們這一行道的促進,我看了看,一些有點兒基礎和天分,識字這一關都過了的學生,更愿意選擇商算、制鐵、造船、木工等行業,我看了這些學科里邊選擇的人數都在二十人以上,而農學、測繪、冶鐵、探礦都只有寥寥幾人,還是告訴他們學得好日后可以留校當教諭,才勉強同意的,說明大家心里都有數,知道什么行業最能‘就業’,日后更能掙銀子。” 馮紫英和賀逢圣一遍漫步,一邊解釋:“商算在幾乎每個行業現在都開始普及了,這種人才隨便放到哪個產業里去,都是大受歡迎,一去就能用,尤其是揚州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要求就是必須要用兩人以上懂商算的專業人士,同時制作出來的賬目必須要符合證券交易所的標準,光是證券交易所就預訂了十六名人才用于其自身需求,當然是四家賑濟學社一家四人,這些學子哪里不明白?” “商算人才可不是那么容易學出來的,這些請來的教諭都說了連他們都還是半罐水,許多東西也都還是似懂非懂,還得要經常請教人呢。” 賀逢圣的話也在馮紫英預料之中,這些教諭很多人都是從海通銀莊、京畿鋼鐵軍工建材聯合體中請來的,不少還是在地方上請了一些專務農事的老農,當然也還包括地方上一些這方面的愛好者,各行各業都有。 “這也沒啥,本來也就是一個摸索過程,學無先后達者為尊,沒準兒有些有天賦的很快就能脫穎而出,成為教諭呢。”馮紫英笑著搖頭,“我們要做好的就是把這個制度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愿意來學這個,養成這樣一個傳授的制度體系,這樣有更多的窮苦人家孩子可以得到一條更好的謀生途徑。” 馮紫英在這一年里,除了在南京,去過蘇州三次,揚州四次,徐州五次,其余州府大多都只有一次或者兩次。 徐州來的最多,一是因為這里有利國煤鋼聯合體,二是徐州位置太過重要,三是因為賀逢圣和劉白川的江北鎮在這里。 在和賀逢圣會面之后,馮紫英也要去見一見劉白川。 第(2/3)頁